有個性的政治家的出現,還原了大眾期待之中的政治景象。某個領袖的個性可以使死板的行政過程靈動活潑起來,消除了大眾的疑慮和恐懼,也拉近了大眾與所謂的真相的距離。而於另一面,政治家的個性,也點燃了大眾心中潛藏著的幽暗念頭,這便是一種普及於人心的道德崇拜。我們只聽說人們崇拜那些明星與政治人物,卻從未聽過誰要崇拜法律裡的某條規則--不得不這樣承認,崇拜這種原始心理,不是技術改造和啟蒙所能祛除的;而崇拜心結的同源性(人只可能崇拜同類,而非其他,神靈也必須以人的形象現身),更成了一條難以違抗的定律,不容我們忽略。
記得那篇新聞報導一味地強調政治家的個性所帶來的現實效益,因為一種權力施行的人情化,而衍生出經濟與人際的果子--這難道就是我們去肯定「個性施政」的最大理由?以成效來判定手段的是否可取,這種功利主義的論證方式恐怕很難為人們所認可,它不是足夠宏大,而過於講究時機。幾乎沒有人會否認,政治家的個性所帶來的害處,可能遠遠超過相關的收益。比較起來,人們還是選擇讓「合法性」高於「個性」。不憚以最壞的意圖來揣測最好的人,這才是「法治」的根本要義。
依照約定俗成的理念,我們都勢必要同意這樣的看法:政治家的個性的發揮,必須以不能打破法定的規則為前提;我們可以不要預期的利益,也不容許規範治理出現疏漏。如此說來,有個性的政治家是不會受歡迎的,馬克斯.韋伯早就痛切地提醒後人:「對一個政治家的個性的毫無節制的景仰,竟然使一個驕傲的民族如此毫無保留地犧牲了它自己的客觀信念。」同時,也沒有多少政治家主動願意展現自己的個性,畢竟,這裡的風險不是他們的肉身所能承擔的。也正是基於這種繁複的考慮,現代的行政體制才具備著堅硬的合理性。
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種行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並不能取悅於大眾的政治審美樂趣。他們仍然要找尋適合他們口味的道德偶像,他們仍然願意為政治家的個性化而歡欣鼓舞。這便構成了我們所面對的矛盾:一方面,現代的政治規則是壓抑個性的;另一方面,政治的合法性是由民意所賦予,而大眾又期盼著有個性的行政人物--這並非源於對「個性施政」的利益渴望,而是源於他們的心理訴求。這是現代人所無法逃避的矛盾。置身於衝突的漩渦裡,任何一種選擇都不能算上錯誤。
是否存在著化解之道呢?我們可以把目光向深層推進。既然個性化是符合人情的,那麼不妨由打造政治家的個性而飛躍成建構政治的個性。政治家的個性可能會打亂行政的規則,從而受到制度的否決;而「個性政治」卻是規則內的政治,是被塗抹上合法性的色彩的。而大致說來,「個性政治」首先是一種公民政治,因參與度高而熱情橫生;它該是一種寬容的政治,因心胸廣闊而富有生命力;它該是一種世俗化的政治,這樣才能消解掉人們的恐懼心理;它該是一種有尊嚴的政治,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而不如既往那樣,將它視為人性的染缸或惡的深淵。也惟有在以上的意義上,政治家的個性才能取得法律與民心的雙重支持。
可在很多時候,「個性政治」,或者說賦予政治以「個性化」與「人性化」,都很容易流變成一種虛幻的口號,甚至成為了陰謀家施展抱負的工具。這不僅僅是操作上的問題,更是觀念上的癥結。審視我們的歷史書寫,政治總是被繪製上了一幅猙獰的面孔,它被懸置在只可仰視的真空,距離平易的人性是日漸遙遠。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沾染上了政治冷漠症狀,不會被認為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在他們的眼神掃視下,莫談國事是最慣常不過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要去非議時政呢?那只可能增加心中累積的牢騷。不如歸去,問風月或鬼神,以慰藉無邊的寂寥。
建立「個性政治」,所可能遭遇的最大阻障,是在對陳舊的政治觀念的消解上。當然,不是呼籲所有人都去熱心參與,那總有些強迫的嫌疑;而是試圖還原政治的相貌,還原它在廣場上的--而非陰森的宮殿裡--平民身位;這裡也不是在召喚直接民主,而是將政治生活化,或者,將生活政治化。我們總不該欺騙自己,置身於政治的漩渦,而惘然以為是避世的寧靜桃花源。再刻薄一點,似乎便可以說,不曉得政治的真相,便不可能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殘缺作為一種審美的標準,不管是否是病態的,可確實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了--而從古代到現代,正是政治衰落的路程。
「在政治衰落的年代學習政治,自有一股悲情。政治不僅是經邦治國之道,也相關安身立命之本。」一位熱心於政治學的青年如是說。讀到這樣的話,總是有一種莫名的辛酸浮生,但還不至於無語凝噎。可無奈的是,我們又必然遇到這樣的悖論,「個性政治」的建構,與政治觀念的還原--這一艱難的事業所可能依賴的,卻是一位偉大的、有個性的政治家的出現,以及數代熱愛政治的人們的默默推動。將未來與希望冀望於某個人身上,是很危險的舉措。只是這事關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許值得我們冒這個天大的風險。(文/羽戈,天涯)
【背景文章】聚焦我國官員個性施政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的官員從未像今天這樣,各出奇招,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他們曾經表情嚴肅,如今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能在聚光燈下談笑自若,滔滔不絕。他們曾經中規中矩,如今他們中的一部分不但主動表現,而且個性突出。
曾經,最大限度地與他人保持共性,是官員們普遍的行為準則;如今,避免言語乏味、讓別人記住自己的獨特形象,方顯過人之處。
他們在公共形象和施政行為上的個性表現,再也難以「一言以蔽之」。
從言詞、形象,到舉措、思路--一部分官員,正慢慢地從過去的極力突出共性,走向表現個性,力圖推動工作,取得成效。
形象一新的官員們
有媒體將王岐山評論為「最受關注的中國新生代政治家之一」。他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廣為流傳:「應當允許官員們說錯話。」
2003年5月的「危城」北京,王岐山到公園與晨練的老人們懇談,他通過媒體對公眾說:「大家說說,還有什麼要提醒我們的?」在SARS最為緊急的時候,他「甚至希望辦公室有一部直播電視,讓老百姓天天看到」。
而薄熙來施政舉措與其「高大俊朗」的外形、「文雅風趣」的談吐、「從不拖泥帶水」的辦事作風成為百姓津津樂道的內容。在薄熙來身上,施政個性與公眾形象聯繫得如此緊密,他曾得到這樣一句評價:「因為薄熙來擅長與媒體溝通,很容易成為一個符號性人物。」
成都也很少像今天這樣顯露出個性。現任市委書記李春城,力主在公務活動中全面使用普通話;提議領導幹部之間不以職務相稱;他大力改造舊城,大張旗鼓地引來Intel公司,被媒體概括為「成都新夢想」;他主政期間,成都請來張藝謀的製作班底,開製作城市形象宣傳片的先河,張藝謀用這樣一句話收尾:「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李春城是一個喜歡和記者交往的官員。當地一位記者說,他有時會招呼記者們一起出去吃夜宵,自己不帶任何隨行人員。
「笑瞇瞇」的李憲生,是又一位以個人公眾形象將視線引向主政地的封疆大吏。兩會期間「武漢在哪裡」的發問,分寸得當又獨具特色,刷新了地方大員的表達方式。很快,針對「中部塌陷」的具體應對,「新武漢觀」成為他施政觀點的集成。2003年除夕,他特意與10名出租車司機共進晚餐。「平民市長」的出身、歷史學博士學位、數十年武漢淵源,所有這些定位特徵組合在一起,一個媒體的焦點就此誕生。
「花崗岩下面咋長得出大樹?」
個性的嶄露,此前在最高層已漸有體現。
1979年鄧小平訪美。在西蒙頓小鎮觀看牛仔競技表演,他頭戴牛仔帽向美國人揮手致意。當時有美國報紙評論:鄧小平真誠親吻美國兒童的場面,恐怕會讓美國不少政治家重新學會如何親吻孩子。
1999年朱鎔基訪美。他給記者們講故事:「洛杉磯市長夫人曾問我如何慶祝今年的50週年(國慶),我回答說,中國將展出中國製造的最現代化武器,而不是從美國偷來的。市長夫人聽後馬上建議說,你們最好在武器上標明『中國製造』。」一席話令克林頓總統也捧腹大笑。
領導人的這些個性,融入了當今世界政壇的風尚。
「溫良恭儉讓」的低調姿態,在公開場合盡力迴避個性色彩的謹慎作風,曾經讓官員這個群體顯得千人一面。這種政治作風不僅源於我國的幹部任免機制,也帶有一定的儒家政治傳統色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說:「被動的施政形態正在開始向一種主動的施政形態轉變。」
剖析此中緣由,社科院學者黨國英指出兩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權力下放,地方政府權力擴大,此其一;民間權力在擴張,向大社會小政府的方向漸進,此其二。前者使得各級官員表現自我有了底氣,後者則使得官員們需要贏得公眾支持。黨國英說:「越到基層這兩個特點就越突出。」
今天的各顯神通,是幹部工作環境進一步寬鬆的結果。毛壽龍說:「我們的環境,已經開始可以容納一些有個性的官員。這是好的現象。」一位基層官員的說法更為形象:「花崗岩下面咋能長得出大樹?」
在江蘇省宿遷市,市委書記仇和的一位下屬說:「我們覺得書記是個明星,我們這些人就是追星的。」
「一把手」們從來不缺權力空間,卻一度欠缺個性施政的真實表現。今天,這種場面正被一些「大膽」的官員慢慢突破。
於是,一邊是鐵面一邊是「青天」的仇和可以被思辨;說一不二令下屬膽戰心驚的呂日周可以被接受;於是,李春城可以在「李拆城」和「成都新夢想」這兩個名號之間,堅持自己的主政思路。
警惕「走偏」的個性表現
官員個性風格的顯現,符合民主政治和公眾需求。在如今發展是第一要務的中國,這樣的施政作風也有利於拋棄陳規舊習,尋求耳目一新而又上下滿意的改革之路。
對於任何一個政治體系而言,對「政績」的注重是極為自然的。不同的時期,「政績」有著不同的主題。中國官員面臨的訴求,經歷了從政治到經濟、從地方綜合發展再到建設政治文明的一個循環式上升。
隨著十六大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這些主題,也就將對地方官員的訴求,提升到了一種整體性的、全局性的綜合發展能力上來。它要求「一把手」們真正瞭解自己的主政地、兼顧各方面因素,以最後的發展實效為評價標準,從而推動各地的發展。
與此同時,在大多數官員的個性表現受到讚賞時,一些急功近利、勞民傷財、只為升遷的「做秀」需要警惕。
「經營城市」理念被肯定之後,跟著便是一擁而上的「寬馬路、大廣場」;在開放格局一步步確立的過程中,招商引資的指標被作為硬任務下達到各級部門、甚至學校。每一個時代,都有最核心的「關鍵詞」懸在中國官員的頭頂,決定著他們的施政要點。在江西省全南縣,曾有一位環保局長因未完成招商引資任務被撤職、降職使用。此舉引起輿論界非議。它正是一個「走偏」個案。
而今,「建設政治文明」的中央精神和社會呼聲疊合在一起,使得一些官員在爭取「政績表現」上出現了新動作。
除了廣場、馬路、大工程等「硬體」,他們越來越重視在「軟體」方面表現出作為,這些「軟體」包括安全限度內的政改,以及對部屬官員的整肅。此類舉措既贏得民心,也受上級關注,同時風險也較小。
有媒體報導,近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推出了一些反腐創新之舉。
今年春節,臨汾市的許多幹部都收到一條手機簡訊:「珍惜權力,遠離腐敗,拒絕誘惑,呵護職務,預防職務犯罪,維護公共權利……」臨汾市反貪局分6次共發出100萬條反腐簡訊。同樣的「反腐舉措」出現在其它一些省份。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條簡訊是:「口渴時覺得能喝下整個大海,這叫貪念……」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反腐撲克」。這套撲克的紅桃K畫面是這樣的:一個男人躺在沙灘上,身上只蓋了一條毛巾,而在他的頭頂上,是個女人用裙子為他遮陽。意在影射「性賄賂」現象。52種職務犯罪的罪名、特點被配上漫畫,印在撲克牌上。
此外還有反腐臺曆、電視述廉等。中央黨校的謝春濤教授對於這些反腐新舉措的出發點給予了肯定,但他對它們的效果表示質疑。
還有,孩子監督父母,妻子監督丈夫,越來越新奇的「招式」頻頻登臺,各種追求「出位」表現的措施令人難以評說。
目前(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