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清華的爆炸事件看人性的距離

作者:康維 發表:2003-03-02 08: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人有個慣性,對於他人的危難具有行動上的避讓和心理上的幸災樂禍。當然這還不是最糟的。當我們對一人群有先入為主的嫌惡時,在這一人群身上發生的禍事,就成為調節我們枯燥生活的娛樂新聞,恰如「9.11」。只是沒有想到,當禍事切近自身時,我們仍然可以如此興奮。

今天,在中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先後發生了食堂爆炸事件,造成在場的9人受傷,所幸並未有人死亡。據初步調查,爆炸物是自製的黑色炸藥。這事件是人為製造的。

身為北大學生,我並未親歷爆炸現場,但卻親歷了爆炸帶來的軒然大波。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時,大多數人的態度是半信半疑,繼而爆發一場持久不衰的興奮感:所有人都在談論;大多數人在分析整個事件的起因、結果;更多的人不厭其煩地將所有道聽途說講了一遍又一遍。面對一件危及我們自身的恐怖事件,我們中很少有人產生極大的恐懼感:生活在繼續,除了因農園食堂關閉而引起的不便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影響。

人們如此平靜,甚至把它視為娛樂的一部分。BBS上調笑的言論多如牛毛。有人很興奮地發帖:「炸了,終於炸了!」幾乎沒有多少人表現出深深的擔憂和對受傷者的關心。當然,我們對於有沒有死人還是給予了十二分的關注的!這樣說並沒有推卸責任的意思,因為,就是我自己,也興沖沖地去看現場,參與了可以參與的每一場討論。然而,當暫時擺脫掉與生俱來的幸災樂禍心態之後,理性促使我們對於在這場親歷的恐怖之中人性所佔的位置進行討論。

據北京大學公布的消息,傷者有三:兩名是工作人員,一名是海淀走讀大學的學生。也許就是因為沒有北大學生傷亡,北大的學生對此抱著完全旁觀的心態。素來,北大被認為具有很強的參與意識,當涉及到學校或同學自身利益時,常會爆發較大的爭論。但是同樣,我們作為社會的個體,對於人性的缺陷無法迴避。不關注人的生命,就等於是縱容了冷漠,就相當於加重了整個民族本就嚴重的旁觀心態。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所產生的影響。作為新聞傳播並不發達、自由的地帶,媒體的缺位常常會造成更大的恐慌或誤解。在9.11」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媒體罕見的中立態度:對於事件不評價、只放錄像,看似遵循了客觀公正的準則,從某種程度上,卻喪失了其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問題的職能。要知道,媒體不能操縱社會,但不能不指導社會文明的發展,消極客觀早已不再適應歷史賦予媒體的任務。於是在「9.11」之後,中國人的言談中充斥的不是對於恐怖主義的分析和反抗,而是簡單的嘲笑和漠視,將之視為百年罕遇的大新聞,而且僅此而已。面對死亡,和我們一樣的人的死亡,我們的文明讓位於心靈的狹隘。

遺憾的是,媒體並沒有對此作出檢討,而是繼續扮演自己的末位角色,遺忘了真正的職能。在這次爆炸事件中,媒體對於整個事件的報導始終處於慢半拍的節奏,而其報導內容又十分有限。當然,這不能完全責怪媒體。這與當前的新聞政策和新聞封鎖有很大關係。比較誇張的是,對於清華方面的被炸情況,至今都只有一句話的消息,雖然事情已經發生了10個小時。應該說,媒體不但沒有帶給人們應有的指導棗即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命,並且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恐慌,而且還在有意無意地渲染恐怖氣氛。關於破壞情況的反覆渲染,造成學生家長人心惶惶。

如果從新聞理論的角度分析,作為恐怖主義行為,這一事件發生的時間處於兩會前夕,地點是政治敏感度很高的北京,是不設防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民主運動傳統最悠久的北京大學。這一系列因素應該說都造就了極大的新聞價值。審視境外媒體的表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異。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新聞素養的差異,而是新聞責任感、甚至、是一個社會個體的責任感的差異。對於自身角色的低位化,使中國媒體始終處於從屬的地位,不能履行其應有的職能。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深處恐怖之中,我卻不能體會恐怖。因為在這個環境中,我們與心目中的人性產生了一道鴻溝。這是媒體的缺位,嚴重一些說,就是道德的缺位。我們雖然沒有必要要求人們都懷有佛教徒一般的慈憫,但至少,應該具有對於同類的、起碼的憐惜。
 
2003.3.2 日

民主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