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共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大西洋研究部主任楊積健指出,美國反恐怖戰的展開,將抬高中國原油進口成本。隨著美國報復性反恐怖軍事行動使油價上升的可能性比較大,中國原油進口成本的加大將影響到中國內地下游化工企業的盈利程度。
另一個重要影響如同中共能源研究所經濟中心副主任朱興珊所說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危機並沒有使石油的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因而短期內不會對價格發生太大的影響。「對於中國而言,美國九一一危機的影響並不體現在油價上,而是引發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
中國自一九九三年起成為原油淨進口國,進口量也隨經濟增長而不斷攀升,對進口石油的倚賴度愈來愈高。過去十年間,原油進口的年均增長率為四%。為了保證石油安全,中國大陸一直堅持進口多元化的戰略,其目的是降低風險。
一九九九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佔進口石油總量的四六.二%,從亞太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約佔總量的一八.七%,從非洲的進口量佔一九.八%。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進口中須經過麻六甲海峽運送的石油數量約佔進口總量的六四%,而麻六甲海峽一直是美國艦隊控制的區域。
考慮到這些非安全因素,中國曾設想鋪設管線,增加從東亞地區及俄羅斯進口原油的數量,並已與俄羅斯達成有關協定。但美國「九一一」危機後,這一戰略設想有必要進行調整。此次恐怖事件為美國提供一個進入中亞地區的藉口,原來單純的環境變得複雜起來。這對中國能源安全將產生長遠影響。
雖然中國每年進口石油的數量約佔全國石油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國的進口原油量約佔其消費總量的五○%,考慮到中國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應體系等因素,中國目前的能源安全程度仍然是較高的。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勢必顯著增加,為求進一步提高效率,也勢必進一步以石油替代煤炭,荷商殼牌石油公司就預測,隨著汽車使用量的增加,中國在二○一○年石油消耗量將佔總能源消費的八○%。由於缺乏新油田提供油源補充,保守估計,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中國的產油增長率不會超過一 五%,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佔石油總消耗量的三○%到四○%,並在二○二○年底前攀升到五○%以上的相對高峰。
目前,中國的石化企業的石油庫存量只能維持七天左右的生產用量,與美國目前的一百二十日和日本的一百六十日存在極大距離。以中國於二○○五年的石油消耗量約為二億四千三百萬噸計算,日均消耗石油六十六萬六千噸,六百萬噸石油儲備僅能維持九天用量。增加三倍的話,也只能維持廿七天。
國際能源機構認為,石油供應中斷量達到需求量的七%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線。為應付石油供應中斷的突發事件,石油進口大國都制定了應急戰略石油儲備目標,一般定為九十天的進口量。
「九一一」之後,中國考慮提高「十五」計畫中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的計畫隨之急迫地推動起來,原本到二○○五年的目標規模為八百萬立方米。但在國際能源署執行副總裁拉姆齊(William Ramsay)建議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為原擬定規模的三倍後,中國就考慮將「十五」計畫的石油儲備目標提高三倍,即由八百萬立方米增至二千四百萬立方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