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书归去来辞卷。(图片来源: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篇千古流传的佳作,是在怎样的时空背景下诞生的呢?
只做了八十多天?
东晋义熙元年(西元405年),八月,陶渊明出任七品彭泽令,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就任官职,结果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就挂冠而去。
离职的原因不知是兴趣不合,还是不适应官场文化,或是不耐烦繁杂的吏事;总之,这一次,他不只是离职而已,还写了一篇〈归去来辞〉,为自己的仕途画下句点,从此隐居田园之中。
陶渊明是东晋中后期人,活在一个窜乱不断,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北方有五胡乱华,南迁后的东晋则在上演皇室与士族的内斗。他亲身经历了孙恩民变、世族桓玄谋反,以及武将刘裕篡位(南朝宋),最后东晋就在他眼前灭亡。
陶渊明曾在谋反的桓玄底下做事,也曾在篡位的刘裕底下做事,而他的心中却可能更偏向晋室……在“篡”“乱”不堪的世道中波荡,会萌生遁世离群之心,是不难理解的。既然如此,为何他还要再度入仕,出任彭泽令呢?很简单,因为他没饭吃了。
〈归去来辞〉前面有个序,陶渊明在序中道:“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就是说家里很穷,小孩很多,柴米油盐都快没了,也想不出办法来。亲朋好友看不下去,就劝他去做官,好在地方大吏也爱惜人才,就任命陶渊明做彭泽令。
当时大环境风波未静,陶渊明不愿到远地工作,还好彭泽县离家不算太远,公田所给的粮食(薪水)也够用,就同意去那边任职。只是才工作几天,他就觉得心很累,饥冻交迫虽然痛苦,但是违逆已意待在官场更加痛苦,就想做满一年后提出辞呈。
才刚这样想不久,陶渊明就收到妹妹去世的消息,急着要奔赴亲丧,想想干脆提前离职算了,就这样他的彭泽令只做了八十多天。
回家去吧!
〈归去来辞〉是陶渊明告别官场的宣言,我前头先说个大概意思,后面附上原文供读者观赏。陶渊明说,回去吧!家里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何必让自己的心被绑架呢,今是而昨非,未来还在眼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了,心情变得好轻快,向路人打探前方的路,恨不得天再更亮一点,好方便赶路。
耶!看到家门了,欢喜的奔跑过去,牵着院里的幼儿入室,老婆都把酒准备好了。坐在狭小的斗室,自斟自饮,节气犹存,内心很安详;也常拄着手杖在园子里散步,看着漂浮的白云和归巢的倦鸟,天都要黑了,还抚着孤松不忍离去。
回去吧!我要与外界隔绝,世俗与我不合,还要去追求什么呢?跟亲朋好友闲话家常,或是自个儿弹琴读书,都可以消愁解闷。隔壁的农夫提醒我,春天来了,不要再喝酒了,要开始播种了。我有时坐着车,有时划着船,流览春日景象,羡慕万物顺应自然而生,感悟自己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我们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久呢!何不放下心来,听凭自然。我不求富贵,也不觅仙境,回归田园生活,乐安天命,这样就够了。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