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线是地表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遗迹。(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纳斯卡原本只是秘鲁伊卡省东南部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直到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克(Paul Kosok)乘坐飞机飞越塞罗斯草原上空时意外发现这片壮观的地景:纳斯卡线(Nazca Lines)。从空中俯瞰,大地上竟然刻画着各种巨大的图案——梯形、螺旋形、锯齿形、蜂鸟、蜘蛛、蜂鸟、猫咪。
关于这些图案的规模令人震撼,直线笔直穿越悬崖与峡谷间数公里后未偏离方向,其中最长的可达30英里,而动物形态的大小则介于50英尺到1200英尺,这个长度相当于一座帝国大厦的高度。这些神秘的线条其实是一种“地面雕刻”,是透过移除地表的岩石与泥土,形成浅色的图案。长年覆盖沙漠的岩石因时间的氧化与风化才呈现深铁锈色,而当最上层12至15英吋的岩石被清除后,底下明亮的沙子就会显现出来,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当地几乎没有强风、雨水和其他自然侵蚀,这些线条才得以保存500到2000年之久。
纳斯卡线条的谜团:历法、仪式还是外星文明?
纳斯卡线条自被发现以来,已困惑学界超过80年。纳斯卡线条有何用途?是不是可能与外星文明有关?谁画了这些线条?考古学家普遍认为,这些线条是纳斯卡人所创作的,他们大约在公元1年至700年之间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发展。只是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答案,使纳斯卡线条成为考古界最令人着迷的谜团之一。
1941年6月22日,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Paul Kosok)站在一条线的起点观察这些刻画在地面的图案,当他抬起头时,惊讶地发现夕阳正好与线条对齐,而这天刚好是冬至的第二天。这让他认为,这些线条可能与天文历法有关,他把整片310平方英里的沙漠比喻为 “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书籍”。
继保罗·柯索后,德国考古学家玛丽亚·赖歇(Maria Reiche)接手了对纳斯卡线条的研究,而这一研究就是40年,她跟保罗·柯索的想法一样,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种天文历法系统,并为此提出许多理论。她不仅专心研究,还积极保护这片遗址,甚至干脆搬到沙漠边上的小屋住了下来,以防游客不小心破坏这些珍贵的线条。她的努力让她赢得了“线条女士”的称号,并在1974年获得国家地理奖。
国家地理探险家约翰·莱因哈特(Johan Reinhard)在他的书《纳斯卡线条:其起源和意义的新视角》中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这些线条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而不是单纯的天文历法。他说,大多数线条的走向并没有指向特定的地理或天文位置,而是指向人们举行仪式的地方,所以推测这些仪式可能与祈求降雨或促进农作物生长有关。莱因哈特还发现纳斯卡线条中的螺旋设计与动物图案,与秘鲁其他古文明的遗址有相似之处。譬如蜘蛛可能象征降雨;蜂鸟可能与生育有关;猴子则与水资源丰富的亚马逊地区有联系。
近年来,人们对纳斯卡线条的探索从未停歇,日本山形大学的考古学家酒井正人也投入了大量时间来破解纳斯卡线条的谜团。他研究这些地画已经30年,发现这些线条比大家想像的还要多许多。2023年9月,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研究,指出他的团队在短短六个月内发现了303幅全新的地画,几乎是2020年已知数量的两倍。
这些线条的真正目的仍然没有明确答案,但透过考古学以及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纳斯卡线条的理解正在不断加深,也许未来我们能够更接近解开这个千年谜团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