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和黄道周、王铎合称“明末三大书家”。图为倪元璐行书诗一首。(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一作玉汝),号鸿宝,又号园客,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人。工诗文书画,和黄道周、王铎情同手足,时人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黄道周、王铎合称“明末三大书家”;也和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合称“晚明五大家”。
忠心为国 力抗阉党魏忠贤
倪元璐家学渊源,年少聪颖,17岁“郡县监司三试皆第一”,中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授庶吉士,时年30岁。天启四年,授编修。
明熹宗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权势熏天,镇压异己。拉拢齐、楚、浙党,与东林党爆发激烈的党争,国是日非。崇祯元年(1628年),倪元璐出典江西乡试时,竟将考题命为“皜皜乎不可尚矣”(高尚源于清白),藉以影射、讥讽大奸臣魏忠贤,魏忠贤忌恨之。所幸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刻肃除魏忠贤,倪元璐逢凶化吉,获得崇祯帝器重。
当时,魏忠贤遗党仍旧排斥诋毁、东林党人。倪元璐上疏请求销毁魏忠贤用来打击东林党人的《三朝要典》一书,这本书是魏党根据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编写而成。他还倡议开馆纂修实录,以存信史,获崇祯皇帝采纳。
倪元璐又深入了解各地军事、吏治、教育、钱粮、灾荒等情况,提出应时对策《制实八策》、《制虚八策》和《造士八议》。崇祯皇帝每将其疏置于屏风间,出入瞻诵。
倪元璐殚精竭虑,忠心为国。后来又多次上疏,都得到崇祯皇帝的认可,当朝褒扬:“卿真学问之言,根本之计。”倪元璐名声日隆,崇祯有意召他入内阁,辅政大臣温体仁深忌之,加以攻讦、阻挡,导致他去官闲住。崇祯十五年(1642年),倪元璐被重新启用,任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倪元璐劝崇祯帝南渡避祸,崇祯不答应。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师。倪元璐倾家荡产,募得数百死士赴京勤王。岂料崇祯皇帝已于煤山自缢。倪元璐闻之,“束带向阙,北谢天子,南谢太夫人”,亦于当日自缢殉国,死时52岁。据载李自成部下见他陈尸堂中,“知其忠臣,各叹息罗拜而去”。
忠烈第一 书法体现刚毅不屈之气息
倪元璐个性耿介,为世所重。图为倪元璐书把酒漫成七律。(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倪元璐的书法得自于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东坡最多,落墨超逸,以行草书见长。用方笔侧势取代流畅的线条,时有顿驻,涩劲朴茂;结体较扁方,抬高右角,欹侧多变;章法上缩短字距,拉开行距,张弛有度。
在植根传统的同时,倪元璐又具有新意,张扬个性。其书法有笔奇、字奇、格奇“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三足”的美称。突破了明末规晋摹唐的“馆阁体”书风,展现艺术情趣,对清代和民国初年书风都有一定的影响。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倪元璐的行草用笔锋棱四露,清劲苍浑。杂以浓墨和渴笔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气势豪迈,风骨凌厉,被戏称为“刺菱翻觔斗”。
倪元璐个性耿介,为世所重。晚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局势江河日下,已无法力挽狂澜,但倪元璐仍尽心尽力辅佐崇祯皇帝,崇祯殉国后,他也不愿独活。南明福王追褒倪元璐“忠烈第一”,其书法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种刚毅不屈的奇特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