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由来和修心的妙意(图)

作者:刘晓 发表:2025-01-14 1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图片来源: 免费图片 唐戈摄影/WIKI/CC BY-SA)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了他所在层次的佛法后,为了普度众生,开始向众生传佛法。最初在印度传佛法时,并没有寺庙,出家人很多都是在森林里、山洞中,围成一圈苦修的。后来为了给佛陀讲经说法提供居住场所,才修建了“精舍”,意思是“住处”,这大概算是早期的寺庙

印度舍卫国的祗园精舍和竹林精舍是印度最早的寺庙。因为竹林精舍是由伽(qié)蓝陀长者献地建筑而成的,所以后人也把寺院称为“伽蓝”。被誉为“文学版《清明上河图》”的北魏传世之作《洛阳伽蓝记》中,描述伽蓝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唐代西去取经的玄奘法师所注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

根据史料,印度早期的佛教活动场所多为石窟式建筑。无论是精舍还是石窟,主要的用途都是让出家僧人在其中修行和居住,因此起初里面并没有现在寺院中的塑像和经卷。原因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只是口传,并没有文字书籍的流传;而且佛陀禁止造像崇拜,要求修行者依佛法之本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威。

释迦牟尼涅盘被火葬后,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给佛舍利,经再三协商,佛舍利平分给了八位国王;但还有两国国王没有拿到舍利,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塔安葬,并定期举行纪念会。也就是说,当时在印度共建造了十座塔,即“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塔,梵文中的意思是高坟、高显处,是当地的纪念性坟墓的通称。除了造塔安放、供养佛陀的身骨、齿发和烧出的舍利子外,僧人们还开始编辑整理佛陀讲说的内容,由此出现了佛经。慢慢的,塔逐渐成为人们敬拜佛陀的对象和以后佛寺的主要建筑之一了。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阿育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下令挖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座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被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了八万四千座塔来安奉。其中中国造有19座。目前,通过考古发现,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发现如下地方有佛舍利,它们是西安法门寺,有佛指舍利;北京香山的灵光寺,有佛牙舍利;还有浙江鄞(yín)县阿育王寺、苏州虎丘塔,甘肃天水,镇江甘露寺铁塔等地,也都发现过佛舍利。我们重点说说法门寺。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法门镇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是供奉佛舍利的宝塔之一。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扩建法门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第二次开塔瞻礼。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佛教在中原大地的洪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初时,高祖李渊改其名为“法门寺”。

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剃度僧人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

自贞观年间起,唐王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特别是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因战乱等原因,寺中原有僧众早已不知去向,寺庙也呈现出破败景象。1953年,良卿法师来此担任住持,经过多方呼吁,四方求援,将佛殿、围墙及鼓楼进行了修整,香火也重新点燃。文革期间,良卿法师焚身护卫安放舍利的宝塔,吓退了红卫兵。直到1987年宝塔地宫被开启,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才重现人间。

公元一世纪前后,造像艺术随着希腊帝国的崛起而传入印度。佛教徒开始建造佛像、菩萨像,佛教的崇拜也从礼拜象征佛身的舍利塔转向了造像观想、礼敬佛陀。造像出现后,必然要修建安置造像的场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格局也就随之产生了,其中造像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这种造像的情形和艺术,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国。最初的造像,还带有古希腊式的风格,慢慢的,中国佛教造像走向本土化,中国画史中记载的绘画巨匠和塑匠都曾是佛画佛像的创作高手。

实际上,无论是塔、佛像还是寺院的建筑,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通常,中国佛教寺庙是以塔为标志,殿堂为主体,造像为核心内容的宗教建筑群。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建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的建筑放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如故宫的建筑格局。中国的寺庙格局也是如此,但是受朝代、地域和特殊地形的影响会有一些差别,比如辽代的建筑都坐西朝东等。

一般来看,汉地的寺院从南向北主要的建筑分别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阁)等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二边的配殿主要分东侧的生活区,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客堂等,西侧的禅堂和云水堂,即接待外来僧客的住宿之处。

佛寺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是一座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就是说,当人跨入山门后,就要将世俗之事全部抛开。“三门”又称“山门”。有的寺院只有一座大门,也称为三门式山门。三门常盖作殿堂式,故又称为“山门殿”。佛教中有名的哼哈二将便分立在山门两侧,威风凛凛。

现在,佛教徒一般礼拜的物件为佛经、佛塔(舍利)和佛像,其中以佛像最为普遍。佛寺本身主要也是为供奉佛经、佛、菩萨等造像而建造的。虽然,建造佛像并不符合佛陀在世时对弟子们的教导:不以有相(形)作为信仰的对象,但是人的心理总是希望把美好的东西用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才导致了造像、寺庙的出现。

从寺庙的由来可见,修炼最重要的是修心,要依佛法之本修行。如果只将心思花在造像、建庙上而不实修,亦是难以修成的。



责任编辑:文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