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迎来冬至节气了。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以下图片均来源: Adobe stock)
12月21日迎来冬至节气了。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在过去冬至也被视为“四时八节”之一,并且在民间现在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冬至是一个大吉之日,因为冬至节气开始阳气开始上升了,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农耕的人视冬至为一年中最关键的一天,老人们说“冬至有三怕,年景一般化”,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当天如果出现了三种天气现象,那往往预示着来年的年景很一般,也就是年景不好,所以农民才会害怕。这三怕分别是指打雷、西北风和天气不冷。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特别关注风向和天候。
①怕打雷阴阳失衡
自古以来关于冬季打雷,确实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冬至节气这样的重要的日子,人们会认为当天打雷有不好的预兆。
在民间,人们认为冬至时节如果打雷又闪电,那么来年的年景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冬至是阳气开始上升的节气,如果此时出现雷电,就意味着阴阳失衡,气候异常。这种异常的气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引发灾害。
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农谚,比如“雷打雪,人吃铁”、“冬月打雷,遍地新坟”等,佐证了冬至有三怕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②怕西北风
老祖宗传下来一句谚语“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如果在冬至节气当天,刮很大的西北风,那往往预示着来年的雨水很少,特别是开春之后降雨稀少。“春雨贵如油,一滴值千金”,开春以后雨水少,那么农作物播种、生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才会担忧。所以过去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特别关注风向。
③怕冬至大热头
冬至节气到了就要开始数九了,并且随着冬至的到来,天气也是应该越来越冷了。可如果冬至节气的时候还不怎么冷,那就不是好事情了,因为“冬至大热头,明春冻死牛。”
它的意思是说冬至节气还非常地暖和,往往预示着这个季节的冬季来得晚,那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还很冷,最怕的就是出现下雪、大降温这样的“倒春寒”天气了。这种异常的气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引发灾害。
为啥说“冬至”是转运的日子?
过了冬至,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大吉大利。
冬至祭天 祭祖先
传统上认为“冬至”将开启一年的“数九寒冬”。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西周,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用“土圭”来测量日影的长短、观察日影变化的规律了。而冬至是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测定出的,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为啥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是说,在周代时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即新年。
到了明清两代,皇帝更是会在冬至这一天都要亲自主持祭天大典,然后于次日颁布来年新历。 而在民间,人们不论离家多远,都在赶在冬至之前回到家里,给孩子做两件新衣服和弄一上一桌丰盛的酒菜,一家人围在一起过“冬节”。并且,还会在冬至这天祭祀祖先,以示孝敬、不忘本。像民间谚语“冬至大如年,不返没祖先”说的就是这个习俗。
物极必反 冬至标志新生
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是一个吉日。《汉书》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这还不是大吉之日吗?应该庆贺。还有在《晋书》中也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
古人在上古时代已经掌握到了冬至的现象,并设为一岁之首。《四书章句集注》云:“造历者以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元代天文科学家郭守敬总其成的历书《授时历》,根据太阳晷影实测,成了汉代以来以至清初推验最精准的历书。而《授时历》“上推春秋以来冬至,往往皆合”(《元史》)。历代的中国掌握了冬至在岁时中的关键意义,测得了阴阳循环一元复始在冬至。
古人说冬至是“转运的日子”,是因为,他们相信,“不破不立”的道理。 尤其是那些不顺的人,更应该重视和好好珍惜冬至带来的启示。因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冬至这天阴阳相争,虽然仍然每天白天是短的,黑夜是长的,但从这一天开始,每天的白天都会比之前更长一点。虽然气温还会下降,但是当趋势变了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春天到来的希望,就像民间久远流传下来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表现出了气温规律和新生气象。
冬至启示人们,要想办法静下来,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迎来“否极泰来”。 因此,古人认为,冬至到了,除旧迎新,是应该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和计划新一年的时候了。这就是古人认为冬至是转运的日子的真正涵义。
这么好的日子吃什么才能寓意美好呢?简而言之:鱼、豆腐、饺子、汤圆、丸子、年糕等。老话说“冬至当天要吃鱼,健康富贵年有余。冬至饺子要盛满,财源滚滚一门槛。冬至汤圆要吃饱,喜事好事上门找。冬至丸子不能少,平安吉祥来报到。冬至豆腐碗里舀,万事如意春来早。冬至当天吃年糕,一帆风顺节节高。”豆腐有“兜福”的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