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不过五服”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亲属关系的界限。(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亲缘关系,经常说到“九族”、“五服”之类。现代人不太提起“五服”,尤其是年轻一辈,很多连五服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在古典文化中,“五服”的出现频率相当高。
“亲不过五服”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主要用于描述亲属关系的界限。五服制度用于定义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通常包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玄祖父母。
根据这一原则,超出五代的亲属关系通常不被视为直系血亲,这样在如婚姻、继承等方面,会受到牵制和影响。那么“五服”的来源和多层含义是什么呢?
实际上,在不同时期,五服的所表述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先秦时期“五服”是地理概念
五服的雏形早在上古就已经开始流传,只是不同时期的称谓有所不同而已。先秦时代的天下观,将五服的概念明确反映出来。
商周施行的是分封制,王畿之外,是众多的诸侯国。
当时,以周天子居住的王畿作为中心,按照距离的远近不同,将诸侯国分成不同的等级。
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称作是一“服”,“服”类似于一种距离计量单位。
按照与周王畿距离的远近不同,亲疏不同,等级不同,各服之内的诸侯所需要履行的职责义务也都不一样,比如朝贡数量与觐见的次数等等。主要就是以王室居住地为圆心,以距离为半径画圆,不同半径就是不同的“服”。
“五服”也指代五种孝服
历朝历代都尊崇礼法,尤其是孝道,很多王朝都强调以孝治天下,而重视孝道的同时,也衍生出了非常繁复的一整套丧仪,需要严格进行执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披麻戴孝”。古人去世后,亲眷需要穿着孝服服丧,也就是披麻戴孝。
按照与离世者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所有人穿的孝服也不都是一样的,主要分成五种。
“斩衰”:用非常粗的生麻布制成的桑布,衣边与下方不需要缝合;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女对父母、诸侯对天子、士大夫对君主等最亲近的关系。服期为三年。
“齐衰”:用次一等的粗生麻布制作,衣服的边缘要进行缝合;次于斩衰,适用于孙子对祖父母、父母对父母等关系。齐衰又分为一年、杖期(持杖)和不杖期(不持杖),服期通常为一年。
“大功”:适用于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及姐妹等,服期为九个月。使用粗的熟麻布制作;
“小功”:适用于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等,服期为五月。用稍熟加工的粗麻布制作;
“缌麻”:用稍细的熟麻布制作,非常轻透。这是五服中最轻的丧服,适用于曾祖父母、族伯父母等,服期为三个月。
古代只有相关亲属族人需要穿着孝服,而缌麻是最轻的一种,表示的就是最边缘的亲族,超过亲缘范围的人,不需要穿着孝服服丧。
“五服”也指五辈人
五服最终也衍生出了亲族关系的代称。(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
古代非常注重亲缘关系,五服作为孝服进行解释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只有真正的亲属需要穿着孝服服丧,除此之外非亲属者,连缌麻也不必。
因此,五服最终也衍生出了亲族关系的代称,指的是五辈人。
以自己这一辈为中心,前后与左右旁支延展,主要是父系。
向前,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这四代,也就是四服,自己是第五服,向后同理,分别是自己的子、孙、曾孙、玄孙。
从高祖到自己这五代人,就是五服,五服之外就没有了亲缘上的关系。
其实,很多地方五服说的概念与九族是重合类似的: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与玄孙,这九代人之外的人,就出了五服,不算亲属。
亲不过五服
从五服作为亲族概念与做孝服解释来看,五服就是古代的一种亲族代称。
以孝服为例,古代只有离世者的亲族,才需要穿着孝服进行服丧守丧,而非亲族者,自然也不需要穿着五服之中任何一种。
习惯上,五服之内为亲族,五服之外为疏。“亲疏关系”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在古代,父系五服之内的亲族,是绝对不能够相互通婚的,然而出了五服,那么就算是同宗的族兄弟家里,也可以通婚,因为两人这时已不算亲族了。
族兄弟的儿子们之间,相互也已经没有了服丧的必要关系。
在很多地方,用来形容自己家与另外一个同族家庭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也经常用是否出五服来表述,若是出五服,那么就说明两家共同的祖先,至少是五代先人之前的事情了。
传统认为,超过了五服的范围,也就成了同姓两家人,不再是亲,而亲族都是五服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