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推动建安文学之繁荣。(图片来源: 公有领域 合成图)
东汉末年时期卓越政治家曹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一生留下大量诗赋等创作颇丰。曹丕称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植则言曹操“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着雅颂,被之琴瑟”。曹操留下多数诗作,推动建安文学之繁荣。
曹操在《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诗中曰: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要)[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这首诗曹操自述身世不幸,孤苦零丁,无依无靠,但成长过程中矢志不渝的坚韧,令人感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故曹操有出身低贱之叹。他坦诚年幼时没有良好的家教:“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曹操引用的“三徙教”、“过庭语”都是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教育典故,它们分别指什么?
孟母三迁。(图片来源:神韵艺术团官方网站)
“三徙教”,源自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这里讲述了孟母为了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三次迁徙。孟子年幼时就非常聪明,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模仿的能力很强。孟母看到自己的儿子看到什么就学什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孟子误入歧途,于是三次搬家。最终,孟母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孟子后来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的成功,离不开孟母的良好教育,后来人们便以“孟母三迁”比喻为古代人良好的家教。
“过庭语”,也被称作为“庭训”,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故事。
孔子教育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中,儿子孔鲤看到“后趋而过庭”。“趋”就是小步快走,在长辈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
孔子叫住儿子道:“站住,学诗了吗?”
孔鲤答:“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意思就是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诗”指的是《诗经》。
于是孔鲤退而学诗。
又一天,孔鲤看到父亲站在庭院中,于是又趋而过庭。
孔子再次喊住孔鲤,道:“学礼了吗?”
孔鲤还答:“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意思就是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礼”指的是《周礼》,《周礼》作为儒家经典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儒家思想。
于是孔鲤退而学礼。这就是曹操诗文中所说“过庭语”的故事。
曹操统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外定武功,内修文学,说明他幼年时期的教育环境虽然不佳,但曹操自律甚强,没有放弃过自我修养。曹操坚持博览群书,钻研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注释过《孙子兵法》。为他后来治平乱世,开创大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