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顶上有三台北斗神君,时刻记载着人的一言一行。(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天命的古话,比如“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这些表达都体现了古人对“天”的敬畏。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传统文化中,“天”被视作天意或天命。连皇帝发布的圣旨,开头也是“奉天承运”。
即使像项羽这样英勇的人,也未能摆脱对天命的畏惧。项羽在乌江自刎,叹“天之亡我”。由此可见,人们对“天”的敬畏。
《增广贤文》曰:“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举头三尺有神明
那么,头上究竟有什么神明呢?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中提到:“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意思是说,人头顶上有三台北斗神君,时刻记载着人的一言一行。古人通过这样的叙述,劝勉人们行善。
此外,人们常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来形容秘密的事件,强调天地无所不察,任何秘密都难逃天地的法眼。
在民间传说中,对于“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三尺”有另一种解释。传说中,有两位神灵专门记录人们的善恶,一个白天出行,叫作“日游神”;一个夜晚出行,叫作“夜游神”。他们手持小册子,记录人间的是非善恶,然后地府的判官根据这些记录来决定奖惩。
为了更好地观察人们的行为,这两位神灵总是待在人头顶三尺范围内,所以人们才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天”的崇拜。事实上,这样的说法也是一种行为约束,形成做人做事的底线。
“举头三尺有神明”后来又有了下半句
“不畏人知畏己知”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清官叶存仁。叶存仁是个清廉的官员,退休后,下属们送了他一叶扁舟,以表达对他的廉洁和敬重。然而,叶存仁拒绝了这份好意,他的理由正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一生淡泊名利,三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明,坚决抵制贿赂。他用一生洁身自好,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和为官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如果做了坏事,必将受到神明的惩罚。即使逃过了神明的惩罚,也难以逃脱内心的谴责。内心的负担会伴随一生,成为心魔,带来无尽的煎熬。
不论是“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是“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都成为对世人的一种道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