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伦和孝公主,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最小的子女。(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国立故宫博物院于今年9月7日~12月1日隆重推出“公主驾到!清代文献中的公主身影”文献古籍特展,在爬梳清宫档案文献后,为大家呈现常为戏剧或小说主角,但真实样貌却少人知悉的清代公主们的一生。该展览将提供大家从另外一个视角,探看身处在传统男性主导下的宫廷体制公主的定位及意义,当然亦包括女性是如何立足于历史中的。
“公主驾到!清代文献中的公主身影”展览是从女性史的方向出发,并透过“皇帝的女儿”、“家当大开箱”、“联姻任务”、“说再见太匆匆”、“结语:回望公主”等多个单元,从记载了公主资料的〈公主表〉、公主嫁妆内容的〈固伦公主陪嫁粧奁清单〉,以及乾隆为联姻公主亲自撰写的〈志固伦和静公主婚礼诗〉,到为平均寿命仅有26岁的公主们所做的祭文,例如〈祭庄静固伦公主四妹文〉等,进一步呈现清代公主的生命历程,其中包括了清朝公主的身分制度、人际关系、生命故事,以及公主在清帝国政治运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因此,此一展览自然不乏诸多关于清朝公主的小故事。
策展人苏峯楠助理研究员表示,这次展览内容十分精采,部分文物更是第一次公开展出,其中包括详列近三百种嫁妆物品名称的〈固伦公主陪嫁粧奁清单〉。这分清单同时展现了清代皇室的辉煌气派与尊严及满洲贵族女性的物质与生活文化,至于〈公主婚礼保和殿筵燕位次〉则详细标示了公主婚礼当天宴饮的座席。
该展览资料介绍说,汉语“公主”这一词汇,至少在中国前5~4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公主”原指君主或诸侯的女儿,后来才成为皇帝女儿的专属名号,且不只中国,同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朝鲜与越南也都能见到。
部分相关文献则引领我们思索公主当时的生活及社会议题,例如:在十九世纪后期的笔记文集《竹叶亭杂记》中,提及乾隆皇帝的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幼时常打扮成男性,此项记载显示固伦和孝公主可能拥有男性气质,跟一般人想像的传统女性形象不一样。
网络资料则表示,这位时人称为“十公主”的固伦和孝公主最受宠,且因长相酷似父亲乾隆、性格又如男子般刚毅,因此常身穿男装随父校猎。乾隆曾对固伦和孝公主慨叹说道:“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虽然清代公主乃是金枝玉叶,但留给后人的记载却不多,甚至连名字都找不到。根据故宫资料显示,在院藏《清史稿》的稿本中,记载了95名清代公主的资讯。表中有8项字段,其中“名”这一栏注记了公主的本名或别号。不过,只有清太宗皇太极之前的8名公主才有填写资料,其余人均空白,是填写资料最少的字段。
其实,满洲女性原本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入主中国之后,或许是受到汉人传统的影响,渐渐的不再强调女性的名字。因此,皇帝女儿不像皇子大多能以本名行世,历史文献里是很难见到皇女之名的,顶多只出现了“皇几女”或“几公主”这类出生排行编号,以及大清帝国予以的封号。
举例来说,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女阿图(Atu),后世多称之为“固伦淑慧长公主”。但她其实是有名字的,像在保留了许多满洲女性本名的《太宗实录》初纂本(采译自早期满文原档)中,就在其额驸索尔哈送聘礼、阿图于1641年下嫁之前,难得在文中留下了公主的本名。不过,在日后的乾隆年间重修本中,公主的本名——阿图被删掉了,改成“第五女固伦公主”。
透过这两种《实录》的版本与写法的比对,让我们了解满洲人入主中国之后的历程,隐含着满洲文化与其传统女性地位变迁的过程。
展览中的“联姻任务”这一单元,则说明公主的婚姻多半跟帝国政治运作密不可分,像乾隆就为七女下嫁蒙古的拉旺多尔济,创作了〈志固伦和静公主婚礼诗〉,显示联姻是周边各部来效忠大清,并建立起“家人”与“臣仆”的关系。联姻几乎成了公主最重要的使命。
另一“说再见太匆匆”单元,则述及公主之死。令人讶异的是,清代近百名公主的平均寿命居然只有26岁,像嘉庆帝四女庄静固伦公主是在28岁辞世,但已经比5岁早逝的九女还要活得长了。
只是,为什么红颜如此薄命呢?策展介绍文中推论,理应是那时的医疗技术不如现代,加上婚姻关系缺乏感情基础等等条件,影响了公主生活品质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