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象征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圣人、伟人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下面这7位人物却突然消失,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其中甚至包括历史上唯一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
老子西去
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老子不知所终。(绘图:志清/看中国)
你了解老子出关之谜吗?历史记载,老子晚年乘青牛云游天下,传讲道家学说以经国济世、开化西域。西行途中老子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被关令尹喜挽留著书,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名篇、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
老子(约公元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是古代圣人之一,学识卓越,成为孔子的老师。其创立的道家学说影响华夏几千年,尤其是那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而且,其在道家传说中更是太上老君。但是,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他就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
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故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拜访过老子,也就是史说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
有人认为,老子出函谷关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另一类说法是《史记》记载,说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为著书,因此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从此音信全无。这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确凿的证据。有人说老子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还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的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也有人说老子点化了尹喜,尹喜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路西行至盩厔(音周至,即今陕西省周至县)。传说老子观盩厔依山傍水、峰峦起伏,风景异常优美,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遗址即今存的楼观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楼观台八公里的西楼观,故有学者将此地定为道教的发源地。
总而言之,老子在函谷关写作完道德经之后,去了哪里,反正是迷雾重重。自此老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西施的结局
西施浣纱(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王维这几句诗概括了浙江诸暨美女西施的前半生。
吴越战争中越国失败,越王勾践想尽一切办法,想打败吴王夫差。谋臣范蠡为他带来了西施。于是西施在越王宫中接受一番训练之后,就被献给了夫差。吴王夫差立刻就被西施打动,成天与她缠绵在一起,再也不理国事,于是吴国逐渐没落,最终被越国击败,西施也成功的完成了任务。
那么吴国灭亡之后,西施的下场究竟如何,正史中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根据相关书籍的记录与描述,有一说是,西施跟范蠡归隐江湖了。
这个说法来自《越绝书》,唐朝陆广微编写的《吴地记》,里面援引了一段《越绝书》的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宋代的《鹤林玉露》也认为西施的结局是跟范蠡一起走了,但是对于范蠡为什么要带走西施,这本书认为,那不是范蠡喜爱美色,而是意识到西施太美了,怕她今后迷惑越国的国王,让越国重蹈吴国的覆辙。
最早的《越绝书》也是书写于汉朝,《墨子》写于战国时期,与西施生活的年代相对更接近一些。《墨子》中说道:“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谁把她沉到水里的呢,明朝的杨慎认为,西施是被吴国人淹死的,为了报复她颠覆吴国。
罗隐有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怜香惜玉,同情西施的命运。无论如何,西施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尽管关于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但她的美貌和智慧却永远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徐福出海
徐福东渡寻找蓬莱仙岛,但具体去哪众说纷纭。(手绘插画:Winnie Wang/背景:Adobe Stock)
徐巿,或作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秦始皇时期,徐巿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传说遍及韩国南部与日本,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航海史、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有极为重要性的学术价值。
徐巿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巿再度率领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一去不复返。
《史记》中记录徐福东渡之事比较多内容的是〈淮南衡山列传〉,其中包括徐福从东南到蓬莱,与海神的对话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礼物等事,一般认为这是徐福对秦始皇编造的讬辞,还记载了徐福再度出海携带了谷种,并有百工随行。这次出海后,徐福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岛),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来”,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
〈淮南衡山列传〉与〈秦始皇本纪〉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前者称徐福并未一开始就带数千童男童女入海,而是寻访仙家多年未果的情况下,再度出海时率数千童男女出海。关于徐福所要寻访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史记‧封禅书》只是说在渤海中,并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而平原广泽在何处,更是不能考证。
现在很多人认为,徐巿去了日本,创造了大和民族,是日本天皇始祖。还有的说他到了台湾或者琉球,与当地人融合、繁衍。总之是去了国外,具体去了哪,没有人知道。
建文帝下南洋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大明朝建文帝可以说是古代唯一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其在位期间推行的削藩政策却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身反抗。朱棣以800府兵起事,一路势如破竹,直到攻占南京,是为明成祖。而建文帝在城破之后,也不知去向。
有传言称朱允炆在南京攻破时自焚,但未找到尸体。根据《明史》记载,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失踪,朱棣派人寻找,但只找到烧焦的尸体,无法确认身份。 因此有人传说建文帝逃了出去。至于逃到何方,说法不一,很多都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为此朱棣不惜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寻找。而也有说他一直在云贵地区,隐姓埋名做了道士。还有人说他逃到了欧洲。反正也是不知去向,迷雾重重。
杨贵妃的下落
宋末元初的画家钱选 《明皇弈棋图》:唐明皇李隆基与其杨贵妃杨玉环对奕。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杨贵妃是唐朝著名的美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不仅以美貌著称,还以其音乐和舞蹈才华闻名于世。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出生于公元719年,因其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被唐玄宗宠爱有加。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亡蜀中,途经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和她的哥哥杨国忠。最终,唐玄宗在高力士的劝说下,不得已赐杨贵妃自尽。她被赐一条白绫,在佛堂的梨树下缢死。这是最广为接受的说法。
但一些文人墨客和民间传说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她并未真正死去。
有传言称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有传言称杨贵妃的墓只是衣冠冢,并没有她的尸体。李隆基回到长安后曾派人寻找过杨贵妃的下落,但未果。
据说,当年死在马嵬坡的“杨贵妃”其实是她的一名侍女,而真正的杨贵妃则被人秘密送离了大唐,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据说她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定居,并在那里去世。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发表声明,自称是杨玉环的后嗣,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些唐诗中暗示杨贵妃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而不是被缢死。例如杜甫在《哀江头》中提到“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暗示她可能被乱军所杀。刘禹锡在《马嵬行》中提到“贵人饮金屑”,暗示杨贵妃可能是吞金自尽。这种说法虽然不如其他说法流行,但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杨贵妃的最终命运至今仍是一个谜,历史上众说纷纭。尽管正史记载她死于马嵬坡,但关于她的下落,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骆宾王出家?
有传说骆宾王出家为僧。(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骆宾王是唐初著名诗人,被列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咏鹅诗》名传千古:“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然而,他在历史上失踪成谜。《新唐书》记载骆宾王“亡命不知所之”,直接将他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句丽,但在海陵遇到风浪受阻,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唐人郗云卿的《骆宾王文集序》记载骆宾王兵败后逃遁。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则记载正德年间有人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徐敬业和骆宾王兵败后逃脱并出家为僧。宋之问曾在灵隐寺遇到一位老僧,被告知此人正是骆宾王。
唐人张鸷在《朝野佥篇》中记载,骆宾王在兵败逃跑过程中投水而死。安徽天长市的马汊河古街中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
总之关于骆宾王失踪的说法众多,但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他的最终结局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闯王生死
大顺建立者,闯王李自成。(网络图片)
在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其中闯王李自成绝对是最牛的一位,是他率领义军打进北京。但是,随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不到2个月,就退出北京,清军一路追至九宫山。在清军给皇帝的奏折中,描述李自成走投无路,在九宫山自杀身亡。然而,李自成人呢?李自成就这样消失了。
“闯王”李自成兵败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生死真相一直是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包括被乡民杀害、逃禅老死、染病身亡等。其死亡地点也众说纷纭,有湖北、湖南、山西、江西、贵州等地的传说。尽管有专家建议通过考古手段挖掘坟墓以揭开谜底,但至今仍无定论。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继称闯王名号,统帅起义军,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尽。而攻克北京后,包括李自成在内的众将士,均被京城的豪华生活所诱惑,士卒也没了斗志。同年四月,李自成仓促称帝后,在山海关一战中,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合夹击,闯军遭遇惨败,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南下,逃往西安,五月又被迫转战湖北。
根据正史记载,李自成在1645年5月17日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当地忠于明朝的民兵程九伯所杀,尸首不知所踪。但后来有史学家怀疑,李自成当年驻扎在九宫山一带的至少有数万人,怎么可能仅带着20名亲信轻而易举的就死了,而且李自成是生没见人,死没见尸,而他率领的几十万人也是人间蒸发,因此300多年来,李自成的死亡之谜便一直存在着各种说法,真伪难辨。
有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是李自成在战败后隐居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化名奉天玉和尚。据说在清朝初年,当时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返夹山寺,却被告知方丈已经圆寂,方丈的徒弟告诉他,方丈其实就是当年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
清代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记载,澧州知州何某曾亲赴夹山寺调查,发现奉天玉和尚的墓葬及相关文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
198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在夹山寺发现了许多与奉天玉和尚相关的文物,包括宫廷玉器和“永昌通宝”铜币等,这些都被认为是李自成隐居为僧的有力证据。
还有传言说,李自成兵败后,在青城的叔父李斌和堂兄弟李梓盛的掩护下隐居在榆中县的青城,死后埋葬青城镇黄河边的龙头堡子山下,而几百年来榆中青城的李氏后人还流传着一本家谱,其中就写着李自成的名字,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还有一些传闻称李自成在战败后逃往其他地方,如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并最终病死或被杀。
《明史》也提到李自成可能死于广西峡山或湖南黔阳,但这些说法缺乏确凿证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李自成隐居为僧的说法更具可信度,因为当时的大顺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而李自成选择隐居可以避免清军和南明政权的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