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暑、大暑到立秋,是全年最热的时期,称为“三伏天”。
小暑位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每年大约在7月6日至8日之间到来。小暑之名,源自于古人认为小暑期间,尚且不是一年中最热之际。2024年的小暑是7月6日到,届时太阳将运行至黄道上的105度。小暑一到,预示盛夏时节就要正式开始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炎夏的“大热”天气,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则要结束了。
关于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段话说明高温要开始发挥威力,预备要步入最热时刻。
根据历代统计,从小暑到大暑,再到立秋,这三个节气期间恰恰是一整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5日到8月23日。
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意指阴气受到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致使地面显得异常炎热。
小暑的谚语
“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小暑到大暑的这一段期间属于台风季,若小暑时期吹东风,大暑时期的傍晚出现满天红霞,均属于台风将至的征兆。
“小暑小禾黄”:稻作在小暑这个时节会逐渐转变为成熟的黄色。在此期间亦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到来之后,天气将会一天比一天还要炎热。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来后,正逢“三伏天”的头伏热浪袭来,小暑之后的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潮湿、闷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古人认为小暑不能代表全年最炎热的时节,因为紧接着到来的大暑,才是代表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气候将至的节气。从大暑到的这一天开始,最热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小暑过后,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潮湿、闷热。
小暑的习俗
一、晒物件
相传古时皇帝会在黄历六月六日“晒龙袍”,民间亦选择在这一天从屋内拿出衣服、棉被、书籍、图画等东西来进行曝晒。古人希望透过强烈的日照除去因为梅雨季节而存在于物件上的湿气,借此防止霉菌滋生,保持卫生。
二、吃芒果
民间流传一俗谚:“小暑吃芒果”。小暑正是芒果的盛产期,芒果香甜可口、营养多汁,可谓是夏天的代表性水果。可是,有不少长辈会提醒说,芒果很毒,因此切勿吃过多的芒果。其实,就中医角度来说,芒果确实属于“湿毒”水果,容易导致皮肤出现发痒、红肿、疹子等过敏反应,因此专家建议民众在吃芒果时,尽量不要去接触果皮,同时理应适量食用,切勿一口气享用过多芒果。
三、吃藕
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在夏天往往会吃得较为清淡,而民间就广泛流传“小暑吃藕”这一传统习俗。
古人认为莲藕具有养血、清热等功效,很适合在炎热夏天期间食用。因此,部分地区存在小暑吃藕这一习俗。况且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项维生素,如若平日里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之后再加入适量蜂蜜食用,助于安神入睡。
四、食新
除了吃藕,民间还保留“食新”这一传统习俗,也就是在小暑到来后,去品尝新米。届时民众会使用新收获的稻米做饭,进而去祭祀祖先与“五谷大神”,同时会品尝新酒。
五、吃黄鳝
民间有一老话:“小暑黄鳝赛人参。”根据冬病夏补之说,小暑期间最适合吃黄鳝,而夏天正是鳝鱼最美味滋补的时节。
性温味甘的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中,食用它能获得补中益气、除风湿,增强筋骨、补肝脾等功效。
小暑时节,最忌讳喝水少。(以上图片来源皆为Pexels)
小暑的禁忌
一、忌洗冷水澡
虽然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但却最忌讳洗冷水澡。
即使冷水洗浴能清凉、消暑,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炎热的夏季气候已经导致人体汗孔处于开泄状态,若再使用冷水洗澡,寒气很容易会侵入身体,致使阳气暗损,最终恐疾病上身。
二、忌喝水少
小暑期间,最忌讳喝水少。
因为小暑到来前后,气温攀升,人体在此期间很容易缺失水分。因此专家建议平日要多喝水,切勿等到口渴才喝水,特别是突然感觉口干舌燥,就是代表你的身体正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若人体缺水,是会因为新陈代谢紊乱而出现身体问题的。
三、忌饮食不清淡
小暑是多雨、高温的季节,亦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小暑节气,最忌讳在饮食上不清淡。
饮食方面,无论古今,专家均倡导要多吃清淡、营养的食物,并建议在小暑期间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等食材熬煮的汤或粥,还可多吃一些丝瓜、冬瓜、黄瓜、西瓜等蔬果。
四、冷气不宜开太强
虽然大家喜欢在天气炎热的小暑时节开冷气降温,但必须要注意室内外的冷热温差。因为温差过大,恐引发头晕、身体不适。
此外,小暑时节的高温,除了令人容易中暑,亦是爆发冠心病(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季节。为此,医师苏玟提醒民众要多补充水分,避免血液太过浓稠,造成血栓中风,民众还能透过拍打方式来活络心经与心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