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至右:康熙、雍正、乾隆。(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古人名字会有名、字、号,基于对人的尊重,是称呼其字或号,并不会直呼其名。那么,对皇帝又该如何称呼呢?肯定是不能直接称呼皇帝名字的,那么人们都是怎么称呼皇帝的呢?称呼皇帝多半有:諡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四种,接下来就分别跟大家谈谈。
一、諡号
人们称呼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厉王、商纣王、汉武帝、隋炀帝,这些都是諡号。諡号是指皇帝去世后,继任皇帝与众臣根据给去世的先帝生前的品德、功劳,给予的评价。
諡号一般分成“美諡”、“平諡”和“恶諡”。美諡是表扬的、例如:文、武、明、睿等,但什么是“武”呢?就是指有平定战乱之功劳;平諡是不褒不贬,含有惋惜之意,例如:楚怀王,唐哀宗;恶諡是批评的,像周厉王、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等皇帝那样,个性残暴或缺乏德行。
諡号起源于周朝,秦朝时曾一度废除,并于汉朝恢复,直至清朝末期。早期的諡号往往一、两个字,唐朝以后开始增多,到了清朝时,帝后的諡号往往多达十几、二十个字。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諡号,唐朝到明朝的皇帝大多称庙号。
二、庙号
我们称呼的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宋徽宗、明太祖等等,都属于庙号。庙号是什么呢?皇城的建筑一般是左祖右社的形制,左边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皇帝过世后会将牌位放入太庙中,供后世子孙祭祀。因此,古人会为入太庙的皇帝专门起一个用于祭祀的名号,也就是庙号,庙号基本分为“祖”、“宗”两种,开国皇帝一般会称呼为祖,例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至于守护江山的皇帝一般会被称为宗,例如: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等。
庙号顾名思义为君王死后,用于在太庙中享用奉祀时被称呼的名字。庙号源自于商朝,沿用至清朝,但在唐朝以前,只有大功的皇帝才享有庙号,汉朝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庙号的皇帝仅有七位。唐朝过后,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自隋唐以来,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拥有庙号,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汉高祖刘邦等庙号。值得一提的是,号为世祖的帝王大多完成了帝国统一,例如:清世祖,而号为太宗的皇帝大多即有作为,如唐太宗。
三、年号
我们称呼的康熙、雍正、乾隆,其实是皇帝使用的年号。什么是年号?一般新皇帝登基后,要为自己起年号,不再使用先前的年号,称为改元。
年号是由汉武帝首创,沿用至清朝。年号的功用为纪年与标榜正统政权。中国第一个年号为汉武帝的“建元”。
根据《汉书》纪载,武帝外出狩猎时,猎到了一头象征吉祥寓意的独角兽白麟,随后在群臣的倡议下用于纪年,立年号“元狩”,并追溯前三年号为建元、元光及元朔,而在武帝一生之中,改元多次,最爱使用的“元”字便使用了七次之多。
我们还能从古铜钱上看到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等,这些都是年号。
明清以前的年号可以多次改动,一般说来,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大灾大难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比如汉武帝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唐高宗用了十四个年号。从明朝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位皇帝一个年号(明英宗和清太宗除外),因此人们往往也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崇祯皇帝等。
四、尊号
古代皇帝在世时也会使用尊称,如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就是她的尊号而不是名字,武则天又叫武曌,是她称帝后给自己起的名字,我们所熟悉的慈禧皇太后,“慈禧”就是她的尊号。
唐朝以前多称諡号,根据学者统计,唐朝皇帝的称谓有数十种,其中有褒义有贬义,还有中性的。唐朝到明朝多称庙号,明朝和清朝多称年号,偶尔使用尊号。
除了他人对皇帝的称呼,皇帝也有专门的自称。若你是皇帝,即可仿效秦始皇自称为“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亦可自称为“寡人”。寡人是指寡德之人,让皇帝带有自谦之意。
上述均为口头称呼。皇帝祭祀天地、写祝文时,很多时候会使用“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等等称谓。古人认为,皇帝能主宰人间,是上天之意。因此,理应谦逊一点。
此外,皇帝在追封或祭祀先祖时,往往会使用“朕小子”、“余小子”或“予小子”这一类听起来口语化,且有家庭内部感觉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