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是人称“四绝”的全才。(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文壁(1470~1559年),字征明,后更字征仲,中年后以字行。因先世为衡山人,别号衡山居士,又号停云生。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诗、文、书、画俱精,是人称“四绝”的全才。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或称“吴门四家”、“吴门四杰”),继老师沈周之后成为吴派的领袖。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名重当时。
才情满腹 仕途不顺
文征明出身官宦世家,家学渊源。父亲是温州知府,叔父为右佥都御史。但文征明和很多自幼聪颖、天赋异禀的著名书法家不同,他幼时较愚钝、口齿不清。及长却越发聪慧,记忆力甚佳,每日能背诵许多诗文。19岁为诸生时,曾因写字不佳被列为三等,不得参加乡试,故发奋学习书法。
20岁时拜沈周为师,师生情感甚笃。得老师倾囊相授,书画造诣日深,逐渐崭露头角。文征明一生都非常尊敬沈周,成名后也一直认为自己在绘画上的成就无法超越老师。
不过,文征明虽有满腹才情,仕途却极不顺。他自26岁起应试,9次皆名落孙山。一直到54岁时才受刑部尚书林俊、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被授予位卑俸微的翰林院待诏。又因盛名之累,遭同僚嫉妒和排挤,据闻有人言:“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因此萌生辞意,多次请辞。57岁辞官回苏州定居,致力诗文书画创作。
突破“台阁体” 自成一家
“台阁体”指的是盛行于明代初年的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翰林院,又称“馆阁”。明成祖永乐至明英宗天顺年间社会承平,诗坛出现以内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多为歌功颂德的题赠、颂圣、应酬之作。
书法方面,当时著名书法家沈度和弟弟沈粲“二沈”是赵孟頫复古之路的追随者。婉丽端雅的书风深受明太宗赏识,赞誉为“我朝王羲之”,声名大噪。带动迎合帝王喜好,俗媚飘逸、结体方正、大小统一、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书法。又因科举制度的规定,加强其发展,蔓延朝野,直至清代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文征明和祝允明、王宠是明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因为生长于吴中(江浙苏州一带),合称“吴中三家”。他们在继承赵孟頫书法的同时,又探究古法精髓,直追魏晋和唐宋,基本功深厚,楷书、行草俱佳,突破“台阁体”的束缚,展现各自风貌。
文徴明的书法温文儒雅、风格稳健。图为〈倪賛像题跋〉。(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文征明的书法温文儒雅、风格稳健,法度谨严又意态生动。兼善诸体,以楷书、行书为最,尤其擅长小楷,公认明代第一。最初由学苏轼的字入手,再跟随启蒙老师——祝枝山的岳父李应祯学习。李应祯宗欧阳询,将所学倾囊相授,见其苏体字风格,鼓励他创新:“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其后文征明遍习名帖,自成一家。
行书由赵孟頫入手,专法晋、唐。中年后以“二王”为本,融汇欧阳脩、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笔意,秀丽遒劲。传世书迹包括〈滕王阁序〉、〈赤壁赋〉、〈离骚〉、〈醉翁亭记〉、〈渔父辞〉、〈北山移文〉、〈西苑诗〉等。
品格高尚 得到善终
文征明品格高尚。他曾说:“人品低下者,画品更见卑下。”一生不说人非,也不喜欢听人谈论他人的不是,总能巧妙的引开话题,使想说的人说不了。
正德七年(1512年),宁王朱宸濠慕文征明之才,屡次聘请他做官。又派使者带宁王书信和金币登门拜访,文征明借口病重不起,亦拒收金币。后来,宁王叛乱被杀,大家都很佩服文征明高洁自持又有远见。当时的奸相严嵩也曾备厚礼来访,想要笼络文征明,但他不受礼、不回拜、不惧权势,令时人敬重。
文征明晚年名震一时,求购书画者络绎不绝,将门槛都踏破了。80多岁还能写小楷,90岁时为人书写墓志铭,还没写完,就“置笔端坐而逝”,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