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赢得后世“开台圣王”的称号,得到明清以来人们的尊崇。(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7世纪的历史上,荷兰人为建立能与中国明朝、日本贸易的据点,曾占据台湾38年之久。1624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西南部建立殖民地,后筑台湾城(今台南市西安平镇)与赤嵌城(今台南市)。1642年荷兰军击败侵占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的西班牙殖民军,再夺占台湾北部。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兵2.5万,大小战船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高山族民众的支持下,经过九个月激战,荷兰人弹尽粮绝,荷兰总督揆一缴械投降。
360年前的今天,1662年2月1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举行受降仪式。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国姓爷”生于日本 南明抗清中坚
郑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朝平国公(明末福建总兵官)郑芝龙长子。1624年8月27日生于日本长崎县。郑森6岁回国,20岁时入南京国子监太学,师事名儒钱谦益。
1645年6月,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隆武帝看重郑森,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遂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人称“国姓爷”。郑成功可谓出身不凡,在多事之秋,少年得志。
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力劝未果,遂率部至南澳(今属广东),焚衣招贤,募兵抗清。1653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当年和次年,在清廷授意下,郑芝龙两次写信致郑成功,劝他归降,被断然拒绝。
郑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前明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当时郑成功感到“附近无可措足,惟台湾一地离此不远,暂取之,并可以连金、厦而抚诸岛”。为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历尽艰险 大战荷夷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持剑,亲自率舰队12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越台湾海峡次日至澎湖。4月30日,上午9点,庞大的战船舰队出现在海平面上,郑成功乘中午满潮(农历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为大潮),率师驶入道纡水浅的北航道。
久闻郑成功大名的荷兰殖民总督揆一毕竟在防守上做了万全准备。他知道,任何船只要进入台江海域,都必须经过热兰遮城前方的水道,因此早令人将船沉在狭窄的水道中,使来犯舰队难以通行。即便此时潮水大涨,敌舰只要经过水道,就势必暴露在荷兰优势炮火的射程之中,那时的形势就有如瓮中捉鳖了。 上午10点,郑成功的大批船队没有进入瓮中,却往北方远处的鹿耳门水道一拐弯,直接转向进入台江,揆一这才大惊失色,此时荷兰大势已去。五天后,位于岛屿主陆上与热兰遮城隔海相望的普罗岷西亚城失守。揆一多次组织反扑。在郑成功优俘政策感召下,荷兰兵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战。郑成功兵未到之鸡笼、淡水等地,台湾当地民众自动拿起武器驱逐荷兰兵。
台湾城被围困八个月后,第二批郑军登陆。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下令炮轰台湾城外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发射炮弹2500余发,当晚破城。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台湾城内的荷兰军仅剩600余人,由于伤残、饥病,几乎丧失战斗力。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愿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揆一在热兰遮城死守九个月后,最终不得不向郑成功弃械投降,1月28日揆一率部投降,退出台湾。
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揆一代表荷兰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回归中国。
欧洲的海上势力终究无法扩张至菲律宾以北的东亚地区,只能局限于澳门与香港两处蕞尔小岛。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赢得后世“民族英雄”的称号,得到明清以来人们的尊崇。
壮志未酬身先折“国姓爷”归天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写下一首《复台》诗,体现出收复台湾的艰难,抒发了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以台湾作为东都,将荷兰殖民者修筑的赤嵌楼改名为承天府,改热兰遮城堡为安平镇,北部设天兴县,南部设万年县,并在澎湖岛设安抚司,戍以重兵,完成一府二县一安抚司的行政规划,并建立了同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
郑成功实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几年后,做到了“野无旷土,军有余粮”,还将大陆汉族的牛耕和铁犁等农耕技术介绍给台湾民众,还铸造了“永历通宝”钱币,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
然而就在收复台湾仅仅五个月之后,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忽然死去,年仅三十八岁。关于郑成功的死因没有确切可依据的史料。
1662年4月,南明兵部司务林英削发为僧,从云南逃到台湾见郑成功,向郑成功哭诉道:“皇上(永历帝)听信奸相马吉祥、逆戚李国泰之话,避居缅甸。现在吴三桂攻缅,缅王已将皇上献给吴三桂,听说已经被吴三桂杀害了。”郑成功听罢,痛哭不已。
李腾岳《郑成功死因考》载:当时发生几件让国姓爷痛心的国事家事:郑经的事外,粮食接济问题(清廷的海禁和迁界大成问题),吕宋华侨当时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永历皇帝的蒙难,以及自家祖坟被掘,其父和弟辈十多人被处死于北京,等等,这些噩耗对郑成功的打击很大,而直接的死因则是因感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本来身体正处在水土不服,疲乏虚弱状态的郑成功,终而去世。
据清人《闽海纪要》记载郑成功死前景状:“他又外感风寒,病势日重,但他仍强振余威,登上将台,手持望远镜,远望澎湖,是否有船只到来。文武百官入谒时,他依旧端坐床上,谈论国事。因此,许多官员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时,都督洪秉诚调药送至床前,他将药投地,叹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复顿足捶胸,双手抓面,大呼而逝。”
据《台湾县志》记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壮志未酬,含恨而逝,结束了充满波折的生涯,被台湾人民尊称为“开台圣王”,台湾民间设有64座主祀郑成功的“郑成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