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2021年11月15日在白宫参加与习近平的虚拟会议(图片来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10月29日讯】最近,中美关系急转弯。中国外长王毅访美,据说是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访美做前期工作。这一突然安排,其实是国际局势骤变下的决定,美国总统拜登原来期望在11月APEC旧金山峰会上与习近平会晤,但中国始终没表示习近平是否参加该会。但国际局势的剧变,美国认为有必要与中国商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因此发出此邀请。
只要分析这次特别安排之时,世界发生了什么,就明白拜习会想为中美未来关系确定的基调。
双方确立的原则不变,进展将在细节
10月24日,多年来致力于促进美中友好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在华府举行,受奖人是中美友好的象征性人物、“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习近平与拜登分别发表贺信,并在信中表明了态度,算是为即将到来的会面定了调。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的都是“大原则”,比如“作为两个世界大国,中美能否确立正确相处之道,攸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中国愿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同美国推进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相互成就、共同繁荣,造福两国,惠及世界——要点是“正确相处之道”与“互利合作”的具体内容。
拜登的贺信中则涉及具体内容:“中美都有责任应对影响两国人民生活的跨国挑战,包括加强全球粮食和健康安全、应对气候危机和打击毒品贩运”——美国旧金山等地芬太尼泛滥成灾,据说多来自中国,所谓“打击毒品贩运”应该是指这。
拜登同时重申对两国关系设立“护栏”——这护栏是指本届美国政府制定的芯片法案,该法案基于“小院高墙”(small yard,high fence)的方式补充了美国现有的出口管制和入境筛查工具。拜习会谈前,双方高官应该就这点会有商谈,视两人会谈结果决定美方让步程度与中国得利程度。
真正要谈的话题,我猜想主要是中东以巴冲突。
以巴冲突导致世界局势风云突变
这次以巴冲突有几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1、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从建国到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步步都需要美国的加持。本次不同的是有个由互联网与街头抗议构成的第二战场,抗议人群以各国穆斯林移民为主,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包括BLM、白人还有lgbtqi+群体,反以挺巴势头旺盛。在今年之前,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虽然频发,但舆论与各国的穆斯林从未公开支持过哈马斯。而这次,除了美国的主流媒体之外,英法等国媒体批评以色列的居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更是公开指责以色列。
2、阿拉伯世界前所未有地立场一致,支持巴勒斯坦与哈马斯。尤其是伊朗,表态要介入。
4、中俄两国都表态支持巴勒斯坦,谴责以色列。据俄新社报道,10月26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代表团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进行访问,该代表团由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率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已确认这一信息,并称俄外交部将发布相关通告。
一场地区冲突,这么多大国相继介入,会使本来就复杂的事态变得更复杂。在此情况下,鉴于中国与伊朗现在的关系密切,白宫邀请习近平访美,争取中国在以巴冲突上合作,方向正确;为达到这个大目标,在其他方面可以让点步。
台湾问题是必谈项目
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颁奖仪式上,前国务卿基辛格对美中关系提出了四大必须关注领域,作为他为两位领导人的可能会晤提出的“政策声明”。这四大领域是:美中基本关系、台湾问题、乌克兰战争和高科技竞争。
习近平贺信中提到了“管控分歧”,拜登的贺信则称“美国还将继续负责任地管理我们两国之间的竞争”。台湾问题怎么管理?
10月26日下午,中国外长王毅在与布林肯会谈之前对记者说,“中美双方需要对话”,以及“我们更要深入对话、全面对话”,以“消除误解和误判”,并且“推动双边关系止跌企稳,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轨道。”“中美关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杂音,”他补充说,“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谁胳膊粗,也不是谁嗓门大。”——最后这句暗含军事比拼。
台湾问题必在这次讨论之中,可以预见到双方公布的仍然是官话,美国肯定会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方会提“三个联合公报”(其中对台湾地位问题就是尊重一个中国),真正的要害不在这里,是两个多月后的台湾大选。
就美中双方来说,在台湾问题上的对峙,不管双方说了多少话、做了多少事情,军事只是最后选项,在此之前,“台湾人民的选择”——2024年1月的这场大选,最后选出什么人当台湾总统,才是重中之重。而此时此刻,台湾选情已经朝向更符合中共期望的一边移动。
郭台铭今年出来竞选台湾总统,分的是蓝营的票,极大地削弱了亲中的国民党势力。中共忍无可忍,郭台铭在中国多地的富士康受到税务和土地使用调查,郭台铭只好见机而退。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侯友宜10月23日首度松口向柯文哲表示:我可以当副手,侯柯、柯侯都可以,愿意接受当副手!柯文哲虽然还未正式表态,针对侯友宜的表态,柯文哲24日下午回应称,不应以“下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他一天之内回应,“感觉像逼婚”。他没有正面回应侯友宜“愿做副手”的说法,仅称“蓝白合”尚未破局,可以坐下来协商。但估计会朝那个方向发展(中共不会不利用这一大好形势)。
于是台湾总统大选形势立变。根据台湾最新民调,赖清德现阶段都稳居第一,但支持度已有下滑趋势,在35%上下徘徊。侯友宜与柯文哲在不同民调中互有领先,支持度在22%至25%,柯稍高,但领先有限,如果蓝白配成功,支持度就高达45%-47%。
剩余20%未表态的,蓝白配只要争取到其中的5-7%,绿营就没有胜算。
估计这次双方谈及台湾问题,中共会堂皇表态:我们要尊重台湾人民的选择。美国当然不能说不尊重,于是达成共识,会后各自再用劲。对北京来说,蓝白配成功,台湾实现政党轮替,“和统”就近在咫尺。
中美关系的框架:竞争但不脱钩
奥巴马时期主管中国政策的前白宫官员何瑞恩(Ryan Hass)曾在Global Asia上发表一篇《业绩表现决定中美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声望》(Performance Will Determine Prestige in US-China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2021年),在这篇文章中,Ryan Hass一开头就指出,用冷战类比来理解美中关系的本质虽然变得很常见,但这样的比较是错误的。美国和中国都是单一全球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它们在这个全球体系内的每个领域都在争夺领导地位。双方都认识到在现有体系(例如供应链、资金流动、知识生产、科学交流、生态相互依存等)内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紧密联系。尽管双方都试图限制因依赖对方而造成的脆弱性,但双方都不认为付出尚可承受的成本与风险完全脱钩是合理的,也不认为可以通过使用武力来克服对方的挑战。尽管冲突风险仍然极其严重,但军事领域不太可能成为裁决竞争的领域。
何瑞恩的结论是:竞争的关键将在于哪种治理、社会和经济体系将证明有能力胜过其他体系。随着气候变化、流行病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愈演愈烈,这种对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世界希望看到中美两国贡献自己的方案和智慧。
Ryan Hass(何瑞恩)早年当过美国驻京外交官,2013至2017年奥巴马第二任期内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台湾及蒙古事务主任,作为美方代表参与了四场“习奥会”,如今在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的东亚政策。他的分析对美中两国都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