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心经营,借各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之差进行套利。(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10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央行此前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准),释放大量货币到金融系统借此刺激经济,但实体经济仍孱弱。企业无心经营,借各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之差进行套利。
存款和贷款利率倒挂 暗藏套利机会
在中国官方授意之下,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下调。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1年期与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调了4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走低,商业银行净息差压缩至历史低点。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它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或减点生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报价银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
贷款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企业存款利率下调有限。数据显示,共有32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银行公示了各类存款详细付息情况,企业存款平均加权付息率近年来并未下降。
据官媒《中国经营报》报道,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目前出现部分存款产品利率高于部分贷款产品利率的情况。并且存在企业利用利率倒挂套利现象,大型企业居多。其与银行议价能力更强,业务上更为强势;此外,目前市场上贷款需求不足,贷款增速考核压力下,部分银行机构或放款给大型企业,而大型企业实际资金需求有限,会转手套利。
一位山东地区金融从业人士表示,当地目前大型银行较低的贷款产品年利率大约不到3%,而部分中小银行同期存款产品年利率有3.2%左右。一家江浙地区财务人士表示,当下有企业存款年利率为3%左右,贷款利率为2.6%,市场上存在存款和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虽然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但市场整体贷款需求不高,而贷款增速考核压力不小,部分银行为了满足贷款增速等考核指标,迫不得已向央企和国企等大型企业放款。“企业获得低利率贷款后,就将资金转投入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或存款产品中。这样资金转起来,银行就会完成考核指标。但这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并不可持续,实际银行是在贷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完成考核指标。”
金融从业人士指出,“在贷款需求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为完成考核指标,不得已或会向低风险的大型企业放款,上述大型企业或会将款项转存小银行,以获得利差,根本问题是实体经济需求不足。”
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存贷款产品利率倒挂并非正常现象,目前大型企业或存在一定套利现象,部分企业甚至主业盈利能力差,靠单位财务部门套利盈利,导致资金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央行年内2次降准释放流动性 刺激经济
中国央行在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专家表示,此次降准预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简单来说,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要将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给央行来保管,而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降准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更多资金可以运用。
中国央行在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该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此次降准大约释放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基础货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虑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因素,最终产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或将达到4万亿元。
以上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的2次降准决定,都需要考虑货币乘数的问题。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的研究员任重道撰文《经济出现两大怪象 习近平还要“共同富裕”?》指出,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已经达到287万亿元,池子的水已经很多,但无法滋润实体经济。流动性黑洞已经形成,业内戏称央行的核动力印钞机已经冒烟了,还在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再多资金也无助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当下状态:央行使劲刺激,经济却“垂死病中惊坐起,ICU里一魂悬”。
下调房贷利率仍难提振消费 对经济无更多助力
为了救楼市,中国官方下令调降房贷利率。日本野村证券(Nomura)的分析师估计,房贷利率下调每年可为借款人节省两千亿到三千亿元。但他们也警告说,中国家庭的131.4万亿元存款的利率下调15个基点,意味着人们每年的利息收入将减少1970亿元。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Ting Lu)说:“这更像是收入的再分配。”他补充说,这对消费的影响有限。
分析人士说,在家庭财富70%都存在于房地产的经济体中,北京当局试图稳定房地产市场并非毫无道理。但归根结底,鼓励中国人消费的最有效方法,是从其它经济部门向消费者转移资源,而不是从家庭储蓄中转移。
澳新银行(ANZ)高级中国策略师邢兆鹏(Zhaopeng Xing)说:“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人们的收入。”他补充说,最新措施对消费者信心的反弹作用将是轻微的。
上海的数据分析师李晓(Li Xiao,音译)说,尽管他对存款利率降低感到不满,但他还是会把钱存在银行里。
“政府希望刺激消费,但最终承担成本的还是储户,”李晓说。“人们不消费是因为他们没有钱,所以降低存款利率不可能真正奏效。”
在广东省南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郭先生说,“即使存款利率降到零”,他也打算继续存钱。
“经济形势不好,人们信心不足,”他说,“确保本金不损失已经是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