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的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美如诗画的城市。(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大诗人李白为宣城所写下的美丽诗篇——〈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此诗创作时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图画一般,令他陶醉不已,因而引发出他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位于安徽的宣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美如诗画的城市。众多的人文遗迹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文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山水诗乡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没啥名气,是一座有二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宣城地处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鱼米之乡。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自古就是一座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的好所在。
其中,敬亭山、柏枧山、石佛山、青凉峰,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清水萦流;太平湖、青龙湖、南漪湖、桃花潭,风光旖旎,无怪乎明代诗人李东阳称赞其“山川代有精灵在”,宋代诗人杨万里亦有“路入宣城便称奇”的赞誉。
优美的山水风光,加上李白、白居易、杜牧等名人相继来此寓居,以及众多文人的争相赞誉,使得这座古城虽然不大,但却名闻遐迩。
钟灵毓秀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桃花潭之所以如此著名,源自于一则美丽的传说故事。
唐天宝年间,世居桃花潭畔的汪伦对李白的诗作相当仰慕,希望有一天李白能来桃花潭作客。有一次,汪伦知道李白要来宣州府,赶紧修函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来,汪伦便据实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忤,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当时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
临别时,在踏歌古岸,李白题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此,桃花潭名闻天下,享誉千年。
中国第一诗山: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县北,拥有绵延的山峦和潋滟的水光,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敬亭山的的传奇历史与诗情画意为诗人游士们所深深吸引,是个风云际会的诗魂圣地,谢脁、李白等文人为它留下许多诗篇,其中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为著名。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据传,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的原文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思是说,互相看都不厌烦的,只有我和敬亭山,说明用我闲适的心情去看山,山也用闲适之心来看我。
除了外地人喜欢到此追寻李白的足迹,当地人也非常喜欢到这里来爬山,大片的茶园和竹林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站在山顶俯看山下的美景,十分惬意。
三大古道之一的徽杭古道
皖南古称徽州,地窄人稠的缺陷,使得当地人民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向外寻求发展。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
西起安徽绩溪,东至杭州临安的徽杭古道,长约16公里,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中国第三条著名古道,是一条既神秘又壮观的走廊,也是一条见证徽商历史文化的神奇“徽商之路”。
在徽杭古道上,每隔5里就设一个茶亭,供过往路人休息。过去与绩溪相毗邻的昌化人,用自己纺织的棉织品沿古道到绩溪换回粮食与棉花,古道成为两地人的生命线。时至今日,这条古道还是当地老百姓非常重要的一条交通渠道。
宣纸的故乡
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也是安徽宣城重要的产物之一。但我们一般用来练习的纸张,并非正统的宣纸,真正的宣纸,需要使用青檀树皮为材料,但只有在安徽泾县这个地方才有青檀树,而且过程复杂,费时又费力。正统的宣纸有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性,相当“长寿”,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又名泾县纸,原出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因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据传,宣纸是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为了纪念他,想再创出更好的纸为恩师画像,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因而造出了宣纸。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韵味,再加上宣纸防腐防蛀,故而又有“纸中之王”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