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当代学者。(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缘起:1948年12月初,战局对国民政府不利。蒋介石紧急输运故宫文物等到台湾,同时安排飞机接运当年卓有成就的学人到南京,再转到台湾,以免沦入共产党的统治。但多数学者对中共抱有幻想,以致几经波折,搭上飞的的学者很少。
一、“抢救学人”计划
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代理部长陈雪屏,衔蒋介石之命由南京紧急飞往北平,召集北大清华校长梅贻琦、胡适等教授开会,秘密商讨“抢救学人”的实施办法。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指派飞机冒着解放军的炮火飞抵北平,在南苑机场等待被“抢救的学人”登机南飞。
蒋介石指令傅斯年与朱家骅负责制定学人名单,由傅斯年、陈雪屏与蒋经国三人组成小组,负责具体“抢救”事宜。
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将此计划中的学人“抢救”出来,经南京送往台湾,一份经傅斯年、陈雪屏和蒋经国三人共同商议拟定的“抢救”名单很快出炉了,名单上全是当时卓有成就的知识份子。
二、“抢救学人”计划遇挫
当时北平的杰出知识份子各有想法,大部分不准备跟蒋介石赴台,选择留在大陆。1948年12月14日,“抢救学人”的飞机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候,才有胡适、毛子水、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等少数教授登机,大部分机舱座位都被空着。
12月21日,第二批被“抢救”的学人也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以及李书华、袁同礼、杨武之等20几位教授。到达南京后的梅贻琦,为不能多载几人前来南京而表示惋惜。
梅贻琦 台湾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949年1月9日,傅斯年又促成了第三批“抢救学人”,可以感受到他深刻明白,这些文化精英如果落到中共手中,必将历经浩劫。他陆续又多次到大陆找学者,这批学人接到台湾后,都在台大任教。(注1)
中研院有14个单位,迁台的只有中研院总办事处和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其余11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社会学所,共59位留在大陆。其余去台湾的10位,去其它国家的12位。
最终去台湾的学者有李济、董作宾、袁贻瑾、王世杰、傅斯年、朱家骅、李先闻、王宠惠、凌鸿勋、吴敬恒等10人。
台大校长傅斯年。( 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三、知识份子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失望,对共产党寄予期盼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决心留下来,胡适邀他同机飞走时被他断然拒绝。在致胡适的公开信中,陈垣认为:“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南京政府三番两次地用飞机来接,我想虽然你和陈寅恪先生已经走了,但青年的学生们却用行动告诉了我,他们在等待光明,他们在迎接新的社会,我知道新力量已经成长……”
据中国科学院估算,当时散居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大约有5000余人,到1956年底有2000余名科学家陆续返回大陆,但后来的凄惨遭遇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绝大多数知识份子选择留在大陆,以及日后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宁愿放弃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原因有多种,这些中华儿女期望这苦难深重的国家能走向民主,希望人们生活幸福,他们相信共产党能领导国家走向自由,相对的是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失望。
但是,他们为什么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这种希望和幻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