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答辩“江湖”上的6个故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又到一年毕业答辩季。夏虫呢喃,栀子花开,空气中弥漫着回忆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重聚”与“离别”......
校园里,有一群熟悉的学生,个个穿上了学士服,站到答辩台上,用最好的状态来完成这场——大学四年的青春之行。
直击答辩现场
又到一年毕业答辩季,谁的PPT被无情吐槽,谁的导师在门口默不作声,又谁被答辩老师的一句参数不对,吓到花容失色……“寝食难安”,生动形象地展现答辩人的焦灼现状。
1、学生视角
找出锃亮的黑皮鞋,换上得体的白衬衫,一遍一遍模拟PPT,搜索答辩注意事项。也有人寝食难安,就算是简单吃个宵夜也不忘祈祷答辩顺利。
有同学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心情——答辩时:还要改,蔫儿了;答辩后:通过了?激动!还有人闹出了笑话,谦虚过了头:由于我才疏学浅……
2、导师视角
学生站在台上答辩,导师也没闲着,自己拍照从不开美颜的导师却给学生贴心地开了美颜,变身现场“官方摄影师”。还会亲自去跟没有来得及拍照的学生说明情况。一张照片也有导师,可谓是学生答辩的最强助力。
学生在上面讲着讲着,底下的导师却坐不住了,徒儿退下,且看为师为你舌战群儒。
有的同学遇到的答辩组老师又温柔又可爱,自己站在讲台上看着她们眼神里传递出的善意,一下子就没了紧张感。不仅不会为难学生,还会诚恳地指出论文可以改进的地方,给出细致的修改意见。
多少导师,都在看不见的地方,为学生的毕业答辩默默付出;也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但只要是为师能做到的,一定帮你!
流传在答辩“江湖”上的6个故事
还有不少流传在答辩“江湖”上的故事,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故事一
读研的时候,据说校内一中科院院士无聊,就去旁听本科毕业答辩,结果把两个男生问哭了。
故事二
我朋友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在公开部分冒出一个印度人狂问他问题,可是朋友对这个人一点印象都没有。后来答辩完了碰到这个人,他说自己是来我们这边玩,看到有人答辩就坐进来听了。当时朋友听完哭笑不得。
故事三
听前几届的说的,A和B两个教授都算学科内的牛人,研究领域有交叉,但相互看不上眼,也老是明争暗斗的,据八卦说两人年轻时还同时追过一个女孩子……
硕士论文答辩时,有个学生恰好写了这两个对头教授同时有研究的那个领域,他的论文写得不错的,但是就是一导火线!
答辩会上,A和B两个教授简直就是刀光剑影,唾沫横飞,倒是把这答辩的学生晾在一边了。
答辩结果是,A教授和B教授当场起了争执,挂的是C教授的学生。
全院一片哀叹:这孩子太倒霉了!完全是误伤!这个答辩的孩子延期半年,重新答辩毕业了。
故事四
同学上台念PPT,特别生疏。
老师问:花了多少钱?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50。
故事五
大热天的,导师买了几个西瓜想给老师们润润喉,让我去他办公室拿刀,结果没想刀长二十多厘米,造型如砍刀。
我提刀上楼偶遇系主任,五十多岁的人一把用按着我的手:孩子,咱们系老师都是刀子嘴豆腐心,都能过的。人生路漫漫,不要一时想不开。
故事六
某同学论文抄袭的,答辩现场一问三不知,评委老师气坏。下来进反抄袭系统检测一下,抄袭率达到99.9%,原来他除了学校学院和自己名字改了下,其他一律没改,上面还是写着“二〇一〇级二班”(我们是一三级的)。
以上是答辩的6个荒诞案例。其实也别害怕,也许导师就在不经意的瞬间为你力挽狂澜,也许你的论文能让答辩老师眼前一亮……无论过程多曲折,车到山前必有路!
学术论文稿件。(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毕业季的论文答辩全攻略
你准备好了吗?关于论文答辩,除了“只答不辩,疯狂道歉”你还应该知道些什么呢?锦囊妙计,论文答辩攻略在这里。
一、论文答辩的流程
1、自我介绍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第一步是介绍自己,一个好的开场白可以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自我介绍包括名字、学号、专业、论文题目等,还有几个点是需要同学们注意的:说话要自信、有礼貌、尊重导师、行为举止大方优雅、尽量克制自己内心的小紧张。
2、学生自述
开始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会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自述时间,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概述,选题理由,详细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证要点、写作体会。这个环节很重要,每个人都要准备好。
3、教师提问
论文自述完成后,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时间了,一般会问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需要学生当场进行回答,这个环节最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大家都把自己的论文做到烂熟于心。同时回答问题时要语言简洁、逻辑清晰,不要出现错别字以及语病等低级错误。
责任编辑:小凡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