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礼传家,甚至连奴婢都能出口成章(图片来源:lenskaya_jz/Pixabay)
“你今天读《诗》了吗?”
“还没……”
“不学《诗》,你就不懂得怎么跟人说话。”
这是《论语》记录的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孔鲤听到后便去乖乖读《诗》。
在古代,跟其他经典比起来,诗歌由于短小、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最佳素材。所以孔子也说:“兴于《诗》,立于《礼》”。兴者,起也。学诗,是成学的开始。
而一直到两汉以前,后来流行的五言诗、七言诗还没有发展起来,这时人们口中所说的“诗”,往往指的是《诗经》。
《诗经》在当时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左传》中随处可见的是先秦各国使节在朝堂或外交场合上,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见,而是透过吟诵《诗经》中的句子,来委婉地表露心迹。对方也仅仅是听到《诗》句,就意会了他的真实心意。所以,孔子才会说“不学《诗》,无以言”。没有一点学问,连对方在讲什么都听不懂。这是中国古代的诗教之美,出口成章。
这里,就和大家一起神游一下,去到那东汉时代,看一看东汉大儒的家中,连奴婢都懂得读诗、用诗的故事吧!
《世说新语‧文学》
东汉大儒郑玄,为五经博士,他为《毛诗》(《诗经》的其中一种版本)做的笺注被称作“郑笺”,成为后代读《诗》最权威的本子。郑玄也以诗礼传家,家中大小奴婢,都会读书。
有一次,郑玄交代一位婢女做事,结果完全搞砸了,正打算要责打她作为训诫。然而,看到那位奴婢一直在为自己找借口开脱,郑玄就生气的叫人把她拖到泥地里面呆着。
这时,有一位婢女恰好经过,撞见了这个狼狈的情景,就脱口问道:“胡为乎泥中”?
那位被责罚的婢女便回答说:“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按“胡为乎泥中”是出自《诗经‧邶风‧式微》里的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则出自于《诗经‧邶风‧柏舟》。
字面意思上,“胡为乎泥中”是说“怎么会在泥地里面呢?”而“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则是说“我过去向他倾诉,谁知恰好遇到他正生气的时候”。
其实,这些诗句在原诗中都有各自的语境,而奴婢们将这些句子从原本的诗境中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当下对话的材料,让原诗的诗句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新意。这是古代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用诗”的一个典型例子。
下面,我们就借此来看看这两句诗,在原诗中的面貌吧!
“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邶风‧式微》)
成于东汉的《毛诗》小序解释〈式微〉诗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春秋时,黎国作为卫国的屏障,两国之间唇齿相依,是兄弟之邦。据郑玄笺注所说,一次夷狄侵略黎国,把黎国国君驱逐出境,黎侯便带着一帮臣子逃亡到卫国避难。卫侯拨了两座城邑给黎侯,黎侯竟就安顿了下来,一直没有回去收复失土的打算。随行的臣子见此情形,努力的劝黎侯早日归国。因此有了这首情意恳切的诗。
“衰啊!衰啊!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那国君的缘故,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在野外的露水之中?
衰啊!衰啊!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那国君的缘故,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在野外的泥泞之中?”
此后,“式微”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中的“归隐”象征,像是王维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便是由此而来。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
《毛诗》小序解释〈柏舟〉诗是“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当时认为,这首诗是春秋时期,卫国一位贤者受到小人排挤,又被国君疏远,内心忧思不已,而写下的一篇心声。
第一章是说:柏木做的船空自在河中漂流,不得其用,引发了诗人“仁者不遇于君”的联想,因此忧愁,夜不能寐,又没有酒,只好起来遨游。
第二章则是说:我的心和明镜不同,不能同时接纳善恶,只愿坚持美好的品德而不想改变,只是我这个志向却不被人理解。我虽也有长兄和小弟,谁料他们难以依凭,向他们倾诉心声,却遭来他们迁怒。
第三章说:我的心不如石头那般圆,不能转动;也不如席子那般软,不能卷起。我的心志坚定不移,我的仪行雍容闲雅,而不可细数。
第四章说:我不只不被国君重用,还因此得罪朝中众多小人,所以遭受的困境太多,受到的屈辱也不少。我在静夜时独自想起这些事,不禁沉痛地以手抚心拍胸,大力到击而有声。
第五章则先问:为何天上的日与月,会交相暗淡?难道是卫国之政,得罪上天?我心中的不尽忧愁,好似那尚未洗净的脏衣,净是愁绪。但我静下心来仔细去想,发现我终究不能如鸟一样,抛弃故国,奋翼高飞而离去。
岁月如流。时光从春秋来到了东汉。
“你怎么在泥地里呀!干嘛呢?”
“我不小心把老爷交代的事情搞砸了,想向他诉苦一下,谁知道他会这么生气……”
“诗”就这样在古人的日常对话里到处穿梭,在古人的心里面生生不息。
那是多么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