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经济下滑于事无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3年5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正式揭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实施10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府部门改组方案,分析指,这或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经济下滑于事无补。
在中国首都北京市金融街15号,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5月18日正式揭牌,官方网站同时启用;中国银保监会相关官方宣传名称也更改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至此,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形成“一行一局一会”格局:中国央行、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
从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批,到5月18日新机构正式揭牌,时间仅仅用了69天。
据官方的解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是负责证券业以外的金融业监管,同时原本由中国央行负责的金融集团日常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中国证监会负责的投资者保护等,皆划入总局的业务范围。
官方传媒《中国银行保险报》发表社论称,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大力推进央地监管协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的研究员任重道此前撰文《3年2万亿美元外汇消失 习近平的底线守不住》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习近平多次在各种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成为各部委应对金融风险的“最高指示”。
文章强调,尤其是经过三年“清零”,重创了经济、清空了财政,期间习近平为了补充“钱袋子”,接连打击科技和互联网公司、民营企业,并且开出巨额罚单,但对于千疮百孔的财政与金融体系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中国经济现在面临教科书般的危机,在中共二十大获得连任的习近平,无异于坐在了火山口上。
据美国之音5月22日报道,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金融监管盲区主要有几类,包括金融市场混业化的问题、地方监管功能不彰、消费纠纷,以及无法掌握大量资金外流等问题。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或许可以说是防止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于解决中国官方与地方政府的庞大债务危机却没有什么帮助。
国际投行高盛在今年4月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包括政府官方借贷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银行持有的债务在内,中国的政府债务在去年增至15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相当于其GDP的126%;相比之下,2008年仅14万亿元,在14年间飙增逾10倍。与此同时,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亦暴增,今年付息规模将达到5.8万亿,相当于GDP的4.8%,而2009年的付息规模为0.7万亿,相当于GDP的2.1%。
《纽约时报》在3月1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强调,近年来,金融监管上的一系列失误和丑闻已让中共维持金融秩序的能力受到质疑。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接近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对习近平来说,让金融行业符合他的愿景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