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3年4月19日讯】1949年4月5日,上海法租界亨利路汤宅,大件行李已提前运往香港,只留下几个随身携带的小箱子。书桌上放着去纽约的机票,是第二天早晨5点的飞机。
夜已经很晚了,汤飞凡和妻子何莲都还没有睡意,想到明天就会飞往异国他乡,不免有种依依不舍之情。夫妻二人在各个房间走来走去,当走到书房,看着腾空的书柜,汤飞凡侧身对妻子说:“离开自己的国家寄人篱下,我这精神不愉快!”
温柔体贴的何琏见丈夫不愿远离故土,非但不勉强,反倒附和说:“那我们就不走好啦!”此时,楼道里的挂钟敲了11下,距飞机起飞还有6小时。妻子的理解,让汤飞凡拿定注意留了下来,却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汤飞凡,1897年生于湖南醴陵。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7年后获湘雅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任教。1926年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1929年回国,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学成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创建昆明卫生防疫处。1947年在世界微生物学会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49年新政权建立,历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研究发现了沙眼病毒。
几十年前,日本有个学者发表论文,说自己找到了沙眼病的病原菌,整个日本媒体因此引以为傲,大肆宣传。汤飞凡看了说,不对,没那么简单。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他冒着双目失明的风险,叫助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造成沙眼感染。四十天后,从两只通红的眼睛中,汤飞凡分离出了沙眼病的衣原体病毒,从此彻底平息了70余年来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
找到了病原,治疗就简单多了。随后,沙眼的治疗和预防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从以前“十眼九沙”的发病率降到了现在的5%左右。
1957年,也就是他发现沙眼衣原体的那年,国际科学界发生的大事里,就列出了这项成就,后来,和他并列的两项成就,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汤飞凡却因为去世,与诺奖无缘。按诺奖有关规定,该奖项只授予活着的人。
对于医学的贡献,汤飞凡并不止于沙眼一项,像中国的第一支青霉素、牛痘疫苗等都有汤飞凡不可替代的贡献。
1943年,汤飞凡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出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其后,又利用美国医药援华基金会捐赠的一套小型青霉素制造设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青霉素生产车间,生产出堪比进口产品每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当年的青霉素堪称神药,许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经常是一针治愈。
汤飞凡的一生,都在从事活人无数的研究事业。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张家口爆发鼠疫,国内没有疫苗,是汤飞凡带领研究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疫苗,才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并很快消灭。
1950年代初,因为采用了汤飞凡发明的乙醚杀菌法,使得我国在简陋的环境下生产出了牛痘疫苗,天花也因此在中国绝迹。天花曾经是一种凶险的传染性疾病,死亡率高,即便痊愈,也会留下满脸的麻子。著名川菜麻婆豆腐,就是一个感染过天花的女老板发明的。随着天花的绝迹,几十年来,社会上再也看不到一个麻子。
身为研究所所长,汤飞凡有时会显得过于严肃,不苟言笑。可一旦讨论起学术问题来,他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每周五在汤飞凡家举行的读书会,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由大家轮流主讲。读书会形成于1942年秋,当时从医学论文中看到有青霉素,汤飞凡立刻意识到这种新药对战争必有莫大贡献,于是马上开展研制,可以说几乎与国际同步。
1958年,在汤飞凡的指导下,吴绍元分离出了中国第一株麻疹病毒M9。麻疹病毒的分离成功,为制造麻疹疫苗奠定了基础。
也就在这一年,全国掀起了一场时间不长但影响极大的拔白旗运动,把一些反对浮夸的人,以及被认为有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人,都作为“白旗”加以批判斗争。
当运动进入高潮时,生物制品研究所天天开批斗会,要拔掉汤飞凡这面医学界的“白旗”。面对狂风暴雨般的批斗,汤飞凡始终坚守底线,从不屈服,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坚持实事求是。实在被逼到无路可走了,61岁的汤飞凡选择了自缢身亡。
因为他的自杀,他的事迹不被宣扬,他的名字不被提及,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79年,原卫生部才出面为他平反昭雪。
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根据汤飞凡的贡献,向汤飞凡追赠颁发了“沙眼金质奖章”。此时,距汤飞凡逝世,已经过去了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