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上海一家医院中庭区躺满了发烧患者。(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2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木子综合报导)中疾控公布大陆新冠(COVID-19)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共存在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76个进化分支,2月6日染疫死亡102例。有专家表示,中国任何计数可能都不完整,即使未来非常小的峰值,仍会有更多人死亡。
大陆存在Omicron变异株76个进化分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2月9日公布全国新冠(COVID-19)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大陆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低位波动,2月6日为13.7万人次。
农村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2022年12月23日达峰值为92.2万人次,2023年2月6日为5.8万人次。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服中心就诊人数2022年12月22日峰值为195.4万人次,2月6日为7.9万人次。
在院感染者2023年1月5日达峰值162.5万人,2月6日为6万人。重症患者数量在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5日达峰值12.8万,2月6日为0.2万。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每日峰值4273例,2月6日死亡102例。
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2月6日,2万3217例本土病例新冠(COVID-19)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共76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3.0%)、BF.7.14(24.1%)和BA.5.2.49(14.8%)。
专家:中国计数都不完整 小峰值仍会死更多人
此前,中国官方已四次公开疫情死亡数据,1月14日中国官方公布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1月21日公布1月13日至19日期间在院染疫死亡12658人,1月28日公布1月20日至26日死亡6364例,2月4日宣称1月27日至2月2日死亡3278例。而2月1日公布染疫死亡病例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不过,外界一直质疑官方数据严重“缩水”。
《纽约时报》2月7日报导,中国政府最近几周发布了更多数据,称自取消新冠限制以来约8万人死亡。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表示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因为它只包括在医院死亡的人。有人估计,未来几个月,中国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超过100万。
报导指出,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基本上已放弃了新冠病毒检测,包括在医院进行的检测,所以任何计数可能都不完整。“现实情况是,即使政府也可能不知道全部情况”,金冬雁说,收集和分享准确信息是“政府的工作”,“但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金冬雁表示,中国仍未解决其卫生系统中的许多根本问题,例如疫苗效果不佳和病床不足。“这意味着,即使未来出现非常小的峰值,仍然会有更多人死亡,”金冬雁说,“如果他们不吸取教训,就会出现那样的新情况。”
大陆疫情现状 近日多地医院爆满
网传多则视频显示,2月5日北京宣武医院,看病的患者依旧爆满,病人多到难以行走。2月4日北京空军总医院里人头攒动,病人多到难以挪动,“就医的患者太多,医院外面排长龙”。2月8日某地医大一院,大量人流正在涌入。
2月7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患者持续增多”。视频中人满为患,一名男子惊呼,“看吉大医院这人啊!”2月8日成都华西医院,也是“患者众多”,一处走廊里堆满了新病床。
2023年2月5日. #北京 宣武医院,看病的患者依旧爆满
— benevolence (@Leahj4651) February 9, 2023
pic.twitter.com/QnG7i8Htvx
2023年2月4日.北京空军总医院,就医的患者太多,医院外面排长龙! pic.twitter.com/FEYCnw7DYO
— みさき(台灣寶島農場) (@jaimisaki0706) February 9, 2023
中共大外宣禁止报道病毒发酵!医院却人山人海,每天都在增长。 pic.twitter.com/TYLGt72XX2
— 开眼实验室 (@kaiyan_1) February 5, 2023
2023年2月7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Lantern(新生态联邦) (@lantern48745695) February 8, 2023
感染患者持续增多…………… pic.twitter.com/SHmPSwzN03
2023年2月8日,成都华西医院!
— Lantern(新生态联邦) (@lantern48745695) February 9, 2023
新采购的大量病床让人不寒而栗………………接下来,将有多少人会躺在病床上……………或者遭受痛苦,或者死去……… pic.twitter.com/opTU3Ib5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