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图片来源:Zhe Ji/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1月12日讯】中共权力洗牌之年,全球目光都投向愈发神秘、让人看不透的中国治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权独大、“破格连任”几无悬念,然而对于经济和民生,外界却依然困惑:中国改革开放近45年来,经济成长率最低的两个年份都出现在近3年,在持续清零政策之下,中国经济到底有多糟?民怨到达什么程度?一度以经济增长为执政基础的中共,眼下还在乎经济吗?中共“二十大”前夕,我们采访了不同行业的普通人以及观察中国经济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以不同切片,还原层层受困的中国经济。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林枫(化名)而言,2022是如梦初醒的一年。
他是一家顾问公司的高阶主管,协助跨国品牌研究中国市场,大学毕业十多年,他感觉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到了今年,一切都让人忧虑:以清零病毒之名,中国各地不断封城和转移一批批阳性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不同城市互相防止涉疫地区的人进城;众多行业受影响,年轻人失业率一度高达19.9%,人们纷纷紧缩消费,网络销售大幅下跌;同一时间,房地产泡沫破灭,各地烂尾楼业主纷纷抗议。
以防疫为名,中国规定国民“非必要非紧急不出境”,林枫快3年没有踏出国门了,现在他连国内出差也不敢──各地方政策紊乱,万一在外地成了密切接触者,他随时被隔离起来,归家无期。看着眼前一片乱局,但北京并没有打算重开国门或调整清零政策,林枫感觉,中国的发展方向愈发让人看不透。
“以前(政府)总是说经济先行,只要说发展经济,什么都会让路的;但现在大家觉得比较可怕的是,他就完全不care,一切好像变成他的个人意志。”林枫委婉地用“他”来指代习近平。说起这几年的变化,他这样总结:
“以前在高增长之下覆盖的问题,现在渐渐地、一个个都被端到台面上了,大家又被拉回到现实当中,之前可能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奇怪的幻梦之中。”
在快速转移的全球政治格局之中,中共今年正进行每10年一次的权力大洗牌:10月16日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十大)将公布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习近平连任中共总书记已无悬念,而在一权独大、讯息极不透明之下,中国治理的状况对外界而言愈发神秘: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差?严重限制居民流动的清零政策还要延续多久?中共怎么救市?还救吗?
美国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中国市场研究总监莱特(Logan Wright)对《报导者》表示,自2012年至2019年,中国GDP增长一直维持在6%~8%的增长率,尽管今年中国政府定下5.5%的目标,但多家分析机构预料最终增长为2.7%~3.3%。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放缓,我们认为过往每年6、7%高增长率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莱特表示。同时,更大的冲击将在2022年第四季来临: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出口贸易──将急速放缓。
出口增幅急放缓,经济唯一引擎泄气
在广东一座三线城市,做成衣出口的工厂老板刘坤(化名)想着,一定要活下去。
他的工厂多年来主打欧美市场,疫情头两年生意还行,今年订单却大幅下跌。他因此不得不大量裁员,原本100多名工人的工厂现在只剩50多人。
“以前每个月我们做8~10万件衣服,疫情开始之后每个月也有7、8万件,今年不行,每个月只有2、3万的订单。裁员也是没办法,只能先活下去啊,”刘坤说,订单减少一是因为复杂的外部因素,此外也受制于中国突如其来的封控措施。
今年开春,刘坤所在的城市经历了一次约两星期的封城,他工厂的数十名工人被封控隔离,工厂减产之余,刘坤也要为工人支付隔离费用。后来他有新客户也不敢接了。“你接了新单子,等于要先垫资开工的,到时候万一封控了,我开不了工,或者货出不去,怎么办?资金怎么回笼?”刘坤拚命叹气。
北京多年来一直想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但成效微弱,出口贸易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在疫情后甚至成为了唯一引擎。
在2020年第一季经济重挫之后,中国利用封城、禁足等强硬措施,快速控制COVID-19病毒。随后欧美和亚洲不少国家因疫情爆发而停产停工,供应链断裂,中国继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出口防疫用品、居家办公用品、太阳能板等新能源用品。
光是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就达到29.9%。在世界一片惨淡之中,中国GDP在2020年2.3%的低增长之后,2021年反弹增长8.1%。
今年,当投资与消费都因持续的大规模清零政策而疲弱时,出口起初仍然是亮点。2022年上半年,中国消费总额增长微弱,工业生产量也疲弱,但出口仍然有接近14%的增长,然而到了8月,增长已经降为7.1%。
世界局势正在快速转变。欧美不同国家恢复常态之后,对防疫用品、居家用品的需求大幅降低,需求转向当地服务业;之前两年因为供应链波动过分囤积的货物,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欧洲和美国也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步入衰退,消费转弱。
游戏规则要变了,中共还能怎么救经济?
2022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图片来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当经济的唯一引擎开始熄火,中共将面对一系列更大的麻烦。
野村证券研究部在9月22日发表的中国报告指出:
“我们认为,出口的快速衰退可能会真正改变游戏规则──它将迫使北京面对这样的选择:要不改变清零政策,要不调整之前抑制房地产发展的政策,要不就让中国经济陷入更快速的放缓,甚至衰退。”
在这份报告中,野村证券综合中国港口吞吐量、货柜成本变化等即时数据,预测中国的出口之后将大幅衰退,在今年第四季增长降为2.1%,至2023年全年增长降为负2.3%,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异常不明朗(unusually unclear)”。
长期研究中国财政问题的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佩提斯(Michael Pettis)在最新一篇评论中分析,当出口增幅减弱,而本土消费疲弱,中国政府只能进一步加大投资;不过民营企业不会愿意在经济放缓时加大投资,最终只能重走“加大政府投资、刺激基建发展”的老路。
今年6月和9月,中国政府先后宣布透过金融工具和专项债等方式,投入1兆人民币救市,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住房、新能源项目等。
更早之前,不断膨胀的房地产市场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引擎。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估算,房地产行业加上相关的原材料运输、建筑、维修等,共占中国GDP约30%,但现在这个行业已陷入全面危机。
近年来城镇化速度减慢、市民购房需求减弱,加上中共改变房地产政策方针,并于2020年出台“三条红线”等政策要求开发商大幅降低负债,房地产行业被急刹车后陷入巨大危机。中国最大地产商恒大集团2021年爆出资金链断裂,负债超过3,000亿美元,超过700个楼盘烂尾。随后,中国各地不同开发商的预售楼也纷纷烂尾,大量屋主在2022年夏天发起集体拒缴贷款的行动。
莱特指出,中国房地产行业问题复杂,短期难以复苏,但中国的清零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8月,中国住宅销售面积下跌26.8%,房地产业买地面积大跌49.7%──后者意味着开发商大幅降低投资,今年不买地,未来一、两年更不用开发了。
“为什么今年一切恶化这么快?因为每年的楼市交易旺季一般是3~5月,然后就是9~10月,但今年这些月份很多城市都在封控,大家都在家里担心封城,对未来没有信心,更加不会去买房了,”莱特分析。
动辄封城、核酸“续命”,堵塞了内循环血管
某程度上,北京高举的动态清零政策愈发像一场不按客观规律发展的政治运动。它严重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自由,也让看重规画和预期的商业活动变得举步维艰。
起初,面对欧美疫情大爆发,中国官媒不断宣传动态清零政策的制度优越性,指中国正在进行“精准防疫”,宣称这是平衡民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最优方案。然而,Omicron的流行彻底挑战了这一制度。自2021年9月传入中国之后,这一传播快速、重症率较低的变种病毒一直不能被彻底“清零”,各地方政府推出愈发严厉的封控和隔离措施。
自2022年开春至今,西安、深圳、上海、成都、贵阳等多个城市先后封城,上海甚至经历长达2个月的封城。一栋楼有阳性个案就封锁整栋楼的做法开始在全国普及。同时,全国PCR检测进入常态化,多个城市规定市民要持48或72小时有效的PCR阴性证明才能进入餐厅、商场以及乘坐交通工具,被网民戏称每一、两天就要核酸“续命”。
野村证券研究部持续统计2022年每日的封控讯息,把封控的严重程度分为五级,再将不同城市的GDP乘以封控程度加权,勾勒出“中国封控影响指数”。根据指数,封控对全国GDP影响最大是上海封城的4~5月份,之后在9月9日受封控影响的城市数量又达到另一波高峰──当日数据显示,全国不同程度被封控的城市高达57个,占全国GDP超过24.9%;经加权后,受影响的经济仍占中国GDP约11.9%。
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陈婷对《报导者》分析,面对中美脱钩带来的困难,习近平在2020年5月开始强调“内循环”的经济策略,强调更多依靠“全国统一大市场”,即刺激本土消费,而2021年疫情管控的成功又给了习近平极大信心。
“中国有制度优越性,(认为)我们自己内循环都可以,反正外面那么差,我不用跟外面做生意,我自己搞得多繁荣。”陈婷分析北京的意图,不过,中国政府自己先堵住了内循环的可能性。她直言:
“本质上封城这件事就是打破内循环,因为你封了所有血管,你当然无法循环。先不要说内循环是否可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中国是根本没有进行内循环。”
综合中国官方在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路上的客流量数据,中国交通客运量在2020年初严重受挫,一度在2020年底和2021年稍微反弹,但始终远远不足疫情前的流量。迈入2022年后,客运量更进一步走低。
旅游业寸步难行,消费者信心大跌
在各地不统一的清零政策之下,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健康码,至今不能互相认证,内循环所强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际上已四分五裂。
在新疆、西藏等地做导游数年的程天明(化名)记得,疫情爆发之初,大家不能出国玩,就转向国内消费,新疆和西藏地区成为热门选择;但兴旺没多久,旅游业就寸步难行了。
今年8月初,程天明带着一车旅客抵达北疆阿勒泰的禾木风景区,政府人员突然要求他们返回两小时车程外的医院,做好快筛测试才能进禾木。
“等进去了,才待了一天,第二天政府突然说禾木地区要开始静态管理10天,让我们一小时内离开。”程天明又带着旅客仓皇逃离。同时,每次有零星案例,各县城政府都会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有时是直接封路,有时是规定抵达一个城市后要隔离数天才能自由行动。
“有一次我们在高速高路上绕了一天都出不去,每个出口都被堵上,那车旅客说之后也不敢来了,”程天明说,“旅游的本质就是人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的流动,一切这么不确定,这旅游没法做了。”
中国市场虽然大,但人均消费力并没有想像中好,靠本土消费来拉动经济非常困难。在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过低,低收入人口庞大。2020年中国全国两会记者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人民币(约新台币13.3万元),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约新台币4,400元)”,这一数据引发舆论哗然。
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其网络销售平台年度拥有10亿活跃用户,但其中一年消费总额超过1万人民币的,大约1.24亿人。林枫分析,“这1亿多人是阿里觉得最有价值的一群消费者,我们估算他们年家庭收入是5~8万人民币(约新台币22~36万元),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在2022年,这些城市也受到各种封控措施所冲击,中等收入人群的信心大受打击。林枫指出:
“自上海封城之后,天猫销售数据就开始下跌,即使6月份解封后也没有恢复过来。今年8月天猫数据与往年同期相比下跌19%,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数据,线下的数据更是一塌糊涂。”
中共政治目标是否已凌驾经济增长目标?
一边是损害经济的清零政策,一边是快速放缓的增长引擎,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外界高度关注中共将如何拯救经济,又或者说,政治目标是否已经凌驾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们理解,中国现在并没有一套总体的经济逻辑,他们打击不同行业,是为了不同的政治目标,”莱特分析,“这会让市场愈发忧虑,外界感觉中国政府现在对推动增长、支持经济不是那么感兴趣。这会导致很危险的结果,因为如果大家不相信之后会有更多的经济支持政策,那么一些经济衰退的问题就会恶化得愈来愈糟,而且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
在强力执行清零政策的同时,北京过去两年多也透过各种行政命令和法规,限制和打击民营经济的不同板块。2021年7月底开始,中央出手整顿发展兴旺的民营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导致大量公司裁员甚至倒闭,股价大跌。
2021年也是众多网际网络公司遭受打击之年,以反垄断为名,中国对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公司前后罚款超过224亿人民币(约新台币993亿元);一度在美国上市的滴滴其后受到中国监管部门调查,应用程式被下架,滴滴后来从美国退市。突如其来的打击再加上疫情影响,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出现大规模裁员潮。
陈婷指出,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民营经济的爆发,但近年中国重新走向“国进民退”的道路,民营经济愈发受到打击和挤压,而疫情之后,习近平更自信地介入经济政策,但许多政策并不以经济效率为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史丹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许成钢最近在一期题为“中国经济还有希望吗”的Podcast节目中直言,中国经济政策目前“不走经济的逻辑,不是金融和财政的逻辑,而是政治逻辑”。谈及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大力整顿,许成钢指出,习近平在2017年提出新口号:“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他(习近平)认为如果他来压房价会获得民众的好评,获得好感、获得掌声、获得支持,所以他认为这是获得民意的办法,但是他并不知道房价和经济的所有的环节都连在一起,你把它给搞垮就全垮了,”许成钢说。
包括陈婷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指出,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基础的论述已经在转变。
“1978年后邓小平的逻辑,是将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建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之上,现在他(习近平)慢慢将这个逻辑转向中国梦,目标就是统一。”陈婷说,而在“中国梦”这个目标之下,他需要寻求的是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的控制。根据中国共产党近年论述,中国梦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祖国统一”是其中的核心。
“打击教育培训行业的同时,(中国)教育部不断修正课程大纲。在他(习近平)的思想里,教育就是意识形态的事务,那是不能让给私人资本管的,”陈婷认为。
救房产、舍清零?外界的期望与失望
野村证券在9月22日发布的中国报告中分析,当下要解决经济困局,中国必须要大力救助房地产市场,但在中共权力洗牌之年,预料北京很难做出快速的政策反应。而且如果全面出手救房地产、放宽“三条红线”等政策,就会和习近平近年来高举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口号相违背。
目前中国已出台部分措施,尝试刺激房地产需求,以及保障烂尾楼交楼,包括设立“保交楼”2,000亿人民币专项借款,各省市也端出调低利率、放宽限购等政策。不过根据《财新》等媒体实地采访,“保交楼”款项对于大量烂尾楼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同时在经济疲弱、居民收入受限的当下,买房需求也难以增加。
又或者,中共必须调整清零政策,不过希望同样渺茫。多家研究机构和《报导者》采访的多位学者均预料,清零政策至少会持续到2023年3月中国全国两会,甚至再之后。
无论如何选择哪一条路,明年3月之后中国都会陷入困境:如果清零政策不调整,市场将十分失望,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减少;如果中国采取有力措施退出清零政策,那么中国人口将先经历疫情大爆发,因为至今中国受感染人数仍然非常少。而大量人口染疫将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在2020年初及2022年的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制造业生产指数均跌穿基准线,发展停缓,行业萎缩。
面对坚持清零的中国,海外投资者的信心已在动摇,“旧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共识正在瓦解,”莱特说,更深层的忧虑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只放缓,更在倒退。
丢出民族主义的骨头,可以平民怨吗?
离二十大召开只剩数天,乱局更深。中国疫情遍地开花,根据《财新》统计,遍布31个省市的134个城市均有阳性病例;上海、深圳等地再现大片区域被封;各地方政府进行入城管控,今年十一中国国庆黄金周期间,出行盛况不再,各地机场、火车站萧条。
不少人出行后发现自己不能回到原居地,滞留外地。北京的封控措施尤为严厉,目前北京有阳性病例十余宗,为了确保疫情不从外地流入,北京开始严格限制人们进出,大量居民在外地收到不能返京的讯息提醒。
正在封城的新疆乌鲁木齐政府10月8日表示,有86名旅客滞留当地火车站,其将联系当地有招人需求的企业,协助滞留旅客在乌鲁木齐当地找工作。这新闻引发疯传,有网民嘲讽这荒诞的做法,也有人指出,封城已让当地行业停工停产,何来工作?
在持续的清零政策之下,再加上众多行业受政府打击,中国企业纷纷冻结人事或减少招募,造成大量年轻人失业。2022年7月数据显示,中国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9.9%,其他年龄的失业率则趋于平稳。
不过,《报导者》访问的多位经济学专家均指出,由于调查样本局限、调查方式不透明等因素,中国官方所公布的失业率长期被认为是低估,并不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在社群平台豆瓣上,最近一个火热话题是“我的失业日记”,许多网友分享自己失业3个月至半年仍没有找到新工作的经历。根据《财新》报导,北京图书馆里有不少失业的中年人,每天都来,准备各种资格考试以寻求职业转型,又或者“假装上班”。
封控造成的事故亦燃点民怨。9月18日,贵州贵阳一辆转运隔离人员的巴士在高速公路上翻覆,造成27人死亡、20人受伤。微博上出现大量问责的声音,更有人质疑,防疫政策导致的人命损失比染疫致死的人还多。相关评论之后陆续被封锁。
10月13日,二十大召开前3天,北京四通桥上被挂了抗议两条标语,一条写着“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另一条标语写“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消息在社群媒体迅速流传,但很快被审查删除,连歌曲〈四通桥〉也无法搜索。
数月之前,在中国网络上,不少人曾期盼二十大过后,北京很快将调整清零政策,但现在大家也不抱希望了。10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的评论,强调“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宗弘长期研究台湾、香港、中国阶级流动和经济问题,他对《报导者》表示,当前中国清零政策和经济、民生之间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清零政策在防控感染者的同时,也成为限制人流动和聚集的工具,防止人们抗议或上访,各地政府以此来“压住房地产烂尾楼的业主和各种失业问题”,但长期坚持清零政策,又继续加剧了房地产问题和失业问题,不断恶性循环。
“如果你放开来,潘朵拉的盒子马上就会爆出来。”林宗弘说,尽管疫情之初中国不断宣扬制度优越性,但长远来看,欧美国家的民主体系还是更加柔韧灵活,而中国则是“刚性地延后了经济复苏”。
在城市中产家庭和菁英人士之中,愈来愈多人怀疑动态清零、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
“2020年国家说非必要不出国,后来其实变成了非必要不出省,现在基本是非必要不出门了吧,或者说非必要不要活着吧。”
林枫继续说:“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家觉得特别creepy──我即使愿意回来隔离,你也不让我走(出国)呀。是为了抗疫还是为了(和世界)脱钩,让人和钱不可以走?”
今年以来,与Run谐音的“润学”广为流行,林枫谈到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研究移民,“但也不是那么容易,以前拍拍屁股就走了,现在各种困难很多,出入境管制、外汇管制,有一种不许跑的感觉。你问问大家想不想走,肯定都想。”
面对当前各种荒诞的政策,中国经济和普通百姓可以承压多久?中共又会如何应对?这也是陈婷这一年来思考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家,以前我们肯定觉得经济是基础,其他东西是上层建筑,如果没钱了,大家快饿死了,那肯定要反的,或者至少说,如果经济上面对这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的思想会变,”陈婷说。但到了今年,她觉得自己以前低估了民族主义对大家的影响,也低估了大家的忍耐程度:
“一个可能性是一些人现在很穷,但还没够穷;另外一个可能性是,一个人就算很穷很苦,意识形态也可以让他狂热起来。”
陈婷观察,现在网络上一些人对经济很不满,整天担心房贷,也会抱怨防疫政策,但一提及台湾问题,他们又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就好像你抛一个民族主义的骨头,他又可以忍受喔。”
“明年情况肯定只会更惨。”在广东,刘坤只想着如何转变工厂经营方式,看看未来几年能不能先活下来。他说,目前政府对他们的资助只有减少缴纳社保这一项,但他也不会期待更多,“即使他们给你,也不敢轻易拿,万一拿了,还可能被他盯上了。共产党的钱是这么好拿的吗?”
(文章授权转载自报道者 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报道者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