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图片来源:Felipe Stanley/Agencia Press South/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月18日讯】(看中国记者程雯编译/综合报导)美国国务院1月18日(周二)表示,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将于本周三访问乌克兰,再次尝试利用外交手段调解以缓和俄罗斯可能入侵乌克兰的紧张局势。据悉,这是布林肯在繁忙日程中匆忙安排的出访。
美国和北约与俄罗斯在上周已经在欧洲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谈判,但是都未能解决关于乌克兰和其它安全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得局势继续充满不确定性,并且似乎增加了人们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担忧。美国拜登政府指责俄罗斯准备“假旗行动”作为干预乌克兰的借口,而俄罗斯则愤怒地否认了这一指控。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匆忙安排的行程中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他将在周三(1月19日)会见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再次表明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
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声明中说,布林肯的“旅行和磋商是外交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缓和俄罗斯的军事集结和对乌克兰的持续侵略造成的紧张局势”。
之后,布林肯还将从基辅前往柏林,在那里他将与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外长们会面,继续讨论对俄罗斯任何军事行动的可能回应。俄罗斯已经在乌克兰边境附近的自己土地上集结了大约10万配备有坦克和其它型武器的士兵。许多观察家认为这可能是俄罗斯在为入侵乌克兰做准备。
美国国务院表示,布林肯将于周三会见泽伦斯基和乌克兰外长德米特罗.库莱巴(Dmytro Kuleba),“以加强美国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
国务院声明中还说:“这次访问是在与我们的欧洲盟国和合作伙伴进行广泛外交之后,就采取统一方法应对俄罗斯对乌克兰构成的威胁以及我们共同努力鼓励它选择外交和缓和局势以维护安全与稳定。”
在布林肯访问基辅之际,一个美国国会两党参议员代表团正在访问乌克兰,以强调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他们在周一(1月17日)晚些时候在基辅会见了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和其他乌克兰官员。
该代表团由7名议员组成,他们分别是4名民主党参议员——新罕布什尔州的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康涅狄格州的克里斯‧墨菲(Chris Murphy)、明尼苏达州的埃米.克洛布彻(Amy Klobuchar)和康涅狄格州的理查德.布卢门撒尔(Richard Blumenthal),以及3名共和党参议员——俄亥俄州的罗伯.波特曼(Rob Portman)、北达科他州的凯文.克拉默(Kevin Cramer)和密西西比州的罗杰.威克(Roger Wicker)。
沙欣参议员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的两党国会代表团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美国坚定地支持我们的乌克兰伙伴,以捍卫他们的主权,并面对俄罗斯的持续侵略。”
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也在周一访问了基辅,她警告说:“任何进一步的升级都会给俄罗斯政权带来高昂的经济、政治和战略代价”。
她强调有必要继续谈判,并说道:“我们准备与俄罗斯进行认真的对话,因为目前外交是化解这种高度危险局势的唯一途径。”
本周一的时候,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驳斥了美国关于俄罗斯准备借口入侵乌克兰的指控,并称其“完全是虚假信息”。
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希望美国及其盟国本周以书面形式回应莫斯科提出的具有约束力的保证,即北约不会接纳乌克兰或任何其它前苏联国家为会员国,也不会将北约部队和武器驻扎在那些国家里。
上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美俄会谈,以及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和俄罗斯的会谈中,美国和北约都坚决地拒绝了莫斯科的那些要求。
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警告说,如果西方拒绝俄罗斯的要求,他们将采取未指明的“军事技术措施”。
美国白宫在上周五(1月14日)表示,美国情报官员得出的结论是,俄罗斯已经在乌克兰叛军控制的乌克兰东部部署了特工,在那里进行破坏活动,并将那些破坏活动的罪魁祸首归咎于乌克兰,以为可能的入侵乌克兰制作借口。
2014年,当乌克兰亲俄的总统下台而亲西方的新总统上台后,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并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分裂主义叛乱。之后在乌克兰的工业中心,顿巴斯(Donbas)地区,俄罗斯支持的叛乱分子和乌克兰军队之间战争不断,互相打了近八年,造成1.4万多人丧生。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