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整日呆在涧水边,听惯了溪水声,自然就听不到了。(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很多的诗文写静,往往是以动来衬托出静。王安石的这首《钟山即事》有些不同,它是听而不闻的静。全文二十八个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涧水无声绕竹流”此句的无声其实并非是真的无声,严格的讲任何东西都是有声音的,特别是溪水怎么会没有声音呢?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听惯了一种声音,或许就听不到了。比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声,我们为什么听不到呢?就是习惯了这种声音。再比如我们在铁路的边上走,火车到了跟前,耳朵竟然一点也听不到。也是因为适应了这种声音。诗人整日呆在涧水边,没有接触任何的声音,听惯了溪水声,自然就听不到了,也就认为是“涧水无声”,“绕竹”中的竹有气节之意,在这里是指的诗人自己不变节之意。
“竹西花草弄春柔”这里的花草与竹是对比之意,是指享受人间的幸福生活温柔乡。也可以指诗人以前的生活。
“茅檐相对坐终日”诗人自己一天对着“茅檐”无所事事,也有不问世事之意。
“一鸟不鸣山更幽”也有多种解释,一种是因为听不见鸟叫的叫声,而使得山涧更加的幽静;第二种解释是,实际上是有鸟叫,而是希望没有鸟叫。这里还有引申之意,鸟叫是指朝廷的召见,在这里诗人是想不再涉足朝廷的事情之意。
“视而不见”是修炼人的一种境界。人之所以听到声音有反应是因为自己在有声和无声之间来回的转换,形成变化。而当我们长时间在一种声音下时,久了就听不到了。其实吃东西也是如此,有人为了吃到甜味,会在吃甜东西前先吃点苦的再吃甜味的食物就特别的甘甜,如果一直吃甜就感受不到了。
诗人因为被贬,已经对世间的一切看穿了,也就不再奢望有一天再涉足政坛。因此想舍弃这一切,做一个隐士。而这种“听而不闻”的功夫到最后,就成了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或许有一天真的成仙得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