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有“良俗”可供推崇的,例如被人遗忘的“斗宝”活动。图为明代杜堇玩古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汉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发展迄今,民间仍在为“普渡”这一件大事奔忙,但在耗费精力与众多物资的状况下,历代总不乏统治者、改革习俗人士出声呼吁改良,而现代人也总提倡环保、护生、简约生活,看来减少烧纸钱、节约祭品、统一祭典等中元习俗“改良论”,还会不时被端上台面鼓吹。不过,在寻找高见之际,可别总以为传统的中元节多陋习。要知道,其实中元节是有“良俗”可供推崇的,只是如今早被人们遗忘了,像“斗宝”即是一例。
文雅的“斗宝”活动
据悉,“斗宝”是自古即有的文化,也就是公开地向外界展示个人所珍藏的古董、文物、字画、珍玩等。在传统社会上,多是由地方上懂得玩赏的领头文化人士或士绅等人在推举此活动。这些沉浸于文雅活动的人士,多半会利用节日庆典的好时机公开向大家展示他们平日珍藏的珍品。由于收藏的物件宝贵,且与其它人士之间存在着互相比较、竞争之意味,故才称之为“斗宝”。这跟斗茶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因“斗宝”的“斗”字含有组合之意,因此这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或多或少存在着在同一时间将众多珍宝汇集于同处之意,就如同装饰釉下青花与釉上红、绿、黄、紫等各种颜色的纹样的“斗彩”技法所包含之意般。
至于典籍中是否有“斗宝”的相关记载呢?当然有。元代杂剧《临潼斗宝》的第四回标题则为“临潼斗宝”。此杂剧中记载:“我主设下临潼会,要把一十七国擒。特命末将来乞允,抢夺各国宝和珍。若得一统为天下,愿与大王平半分。”、“听一言来笑盈盈,这桩买卖送上门,叫人来将宝抬进帐,各样宝物色色亲。珍珠造就山河,蟒袍绣就降龙玲。看宝看得心意满,来!与爷抬到分赃亭。”
此剧提及的即是: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为了吞并诸侯,在秦国临潼集结了十七国的诸侯,并展示各自的宝物来一较输赢。
此剧之最,则是当各国在斗宝大会上相继祭出传国之宝后,见到楚王空手而来的秦王,误会楚国拿不出像样的宝贝,而自喜胜券在握,秦国绝对能让众诸侯称臣时,却见楚将伍子胥走到中央,威武地吼叫一声。当众诸侯被洪钟之声给震的耳朵发疼时,伍子胥哈哈大笑,即刻从容不迫的单手举起殿上的千斤鼎,他那毫不费力之姿,害得众诸侯吓得瞠目结舌。秦王同样是内心大惊,并顿时了悟:楚国既然有这一位神武之人,想要让楚国称臣,势必就没有先前想得那么容易了。
秦王当机立断,态度大变,把一场只拚输赢的斗宝宴变成了祝贺宴,并将秦国公主嫁到了楚国。这就是“临潼斗宝”的典故,而后人多以此四字来形容人们在夸耀豪富或争强赌胜。
此一历史事迹,连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都载道:“于是天天宰猪割羊,屠鸡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连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撰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亦提及此事:“众人的礼物,都是你赌我赛,不亚如那临潼斗宝一般。”
先前在伦敦齐仕阁(Chiswick Auctions)的一场拍卖活动上,就出现了一件康熙年间的五彩大盘,上头绘有的正是“临潼斗宝”图。
在这一件五彩大盘上头,描绘了穿着华服、头戴金冠的多位诸侯。他们齐集“临潼会”,且桌上均摆放了一件宝物。不过,大家的注意力显然都不在宝物上,而是一名身处焦点却毫无惧色、单手举鼎的将士身上。这一名将士正是“临潼斗宝”里的“活宝”--赫赫有名的名将伍子胥。
瓷器上之所以会有此一历史典故,正是在警醒世人,与其在夸耀豪富,倒不如好好锻炼自身实力之意。对君王而言,同样有警示之效:提醒自身理应要任用人才。此康熙五彩大盘,不仅仅是色彩艳丽,寓意同样深远,令人一见即烙下难忘印象。
然而,不只中国人有纪录,连外国人士也着墨了此一习俗。清光绪八年,有西方的传教士在大清国力凋蔽之际,透过《万国公报》道:“今中国非无喜藏书博物之辈…制古器字画花草即依切奇观,亦属不少,尝于赛会建醮知辰,美陈于庙宇祠坛之内,任人观瞻,以夸奇美,可知藏书博物华人亦以是心”。
由此看来,西方人士对中国这项风雅地展示着藏书雅物的“斗宝”文化,不仅是印象深刻,显然还甚为认可中国的确是爱好古物的文化之域。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奇怪,“斗宝”这一项文雅的习俗,居然会在中元节这一天举办。其实这正是在利用中元节这一种全民共同欢度庆典的热闹时机,展示着社会领导者的文化品味,同时也是要让一般的庶民们一窥平日难得一件的稀罕宝物,借此机会让众人在雅文化及俗文化交错融合、新旧整合期间,增益文化知识。
正因为“斗宝”拥有如此多元的意涵、对社会产生良好效益,我们在其它的民俗节日中,甚至是民间举办的建醮法会等庆典上,同样能见到“斗宝”这一项风雅活动。因此,日后提及中元节之际,切莫再认为仅存祭祀这一项民俗活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