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不是丞相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迁(图)

发表:2021-07-18 14: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清朝军机处。
清代雍正以后,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图为清朝军机处。(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中国历代有丞相相国宰相各种称呼,许多人以为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职位,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其实,宰相与丞相和相国不同,它并没有成为一种实际的官职,只是对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大臣的泛称而已。而从秦始皇创三公九卿制度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丞相”在多数情况下就一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当他掌握实权的时候,就等于宰相;不掌握实权时,就只是一个虚衔,地位虽高,却无实际职务。

宰相称呼屡经沧桑,多有变化。秦始皇草创三公九卿制度,到汉朝以后逐步得到完善。刘邦夺取天下,萧何立下大功,可谓劳苦功高,于是被任命为丞相,并尊称“相国”。此时丞相仅一人,掌握军国大权,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何之后,曹参、陈平、王陵相继为相。但到了吕后掌权时,就增加了一个丞相,分别称左丞相和右丞相,以右为尊。吕后增加丞相数目是为了分割丞相权力,使之互相牵制、彼此监视,无形中就加强了皇权。

汉武帝即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武帝召集了一批文学贤良之士,任命为尚书,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并帮助起草诏令,商议国家大事。权力渐渐集中到地位低微的尚书身上,丞相地位虽高,却无决策权,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儿。到了东汉,更是成立了尚书台,专门负责起草诏令,决策军国大事,丞相反成虚职。大臣要参预管理决策国家大事,非加“录尚书事”衔不可。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中只有加上“录尚书事”衔的人方可称得上是宰相。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的时候,三省六部制日渐完善起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审议决策,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尚书省则负责执行,三省互相牵制。此时可称为宰相的人就大大增多。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尚书省有左右仆射二人,这些人都是宰相,他们集中在政事堂中,组成议事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众多宰相之中,又以一人为首,称为宰辅,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从一个宰相到多个宰相,避免了一人专权独断的局面,是历史的进步。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宋元朝时国家权力集中到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其助手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仍然沿用元朝的制度,设丞相一员。丞相位高权重,与朱元璋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的理想产生矛盾,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阴谋作乱之机,彻底废除丞相一职,并约束子孙后代不可再设丞相一职。丞相作为官职至此寿终正寝,但是宰相仍然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置内阁,到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之首称首辅,渐为百官之首,与前代丞相无异,也可称为宰相。清代雍正以后,设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则仅有军机大臣可称宰相。

历代宰相称呼的变化,是皇帝集中权力的结果。皇帝以一人之力治理天下,不免力不从心,不得已在宫内召集一批地位卑微有学问的人作为顾问,使他们参预朝政,以与外朝的宰相抗衡。但时间一久,宰相的权力不免又转移到这批人身上。东汉的尚书台,魏晋的中书省、门下省,再到后来的内阁学士、南书房、军机处,莫不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结果。



责任编辑:李晓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