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的彭令君有自己的制怒秘诀。(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忍经》为元朝人吴亮所著。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忍经》是一部寓意深刻、济世劝善的良书。
《忍经》中有近百个故事,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关于“忍”的实例。本篇笔者为读者介绍《忍经》中彭令君的制怒秘诀。
令君,是古时对尚书令的敬称,后来也称位居枢要的大臣为令君,是一种尊称。由于《忍经》中没有详细介绍,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彭令君”的全名,但可以推测,“彭令君”应是一位身居高位的大臣。他认为制怒要从戒除纷争开始,愤怒的缘起是由于利益和纷争,而开始可能是由很小的事情引起的。如果一开始就不能得到控制,就会细流汇成河流,造成很大的祸患。
彭令君曰:“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不戒。大抵愤争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祸甚大。所谓涓涓不壅,将为江河;绵绵不流,或成网罗。”
一时的愤怒,可以葬送自己的性命,并且累及家人。争夺锥尖刀刃那幺小的利益,可以导致倾家荡产,财产尽失。所以不能不戒除纷争。通常情况下,在发生纷争的起初阶段,事情显得非常微小,纷争的产生甚至源于很小的事情,但是纷争所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如果涓涓细流不阻塞,就能汇成江河;如果绵绵细丝不断绝,就可以织成罗网。
彭令君指出制怒的关键就是在愤怒产生之初就得到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损财,重则损身。
彭令君曰:“人能于其初而坚忍制伏之,则便无事矣。性犹火也,方发之初,戒之甚易;既已焰炽,则焚山燎原,不可扑灭,岂不甚可畏哉!俗语有云:‘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试观今人愤争致讼,以致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其初亦岂有大故哉?”
人如果能够在刚刚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就忍让制止它,就不会有什么事。人的性情就像火一样,火刚烧起来时,扑灭它很容易。但一旦火势凶猛,烧成了大火,它就会烧毁山林、燎遍草原,不能扑灭了,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俗话说:能忍就忍,能诫就诫,不忍不诫,小事就会变成大事。试看当今因发生纷争导致对簿公堂,最后弄得葬送自己的性命并且累及家人,倾家荡产,财产尽失的人们,在开始的时候哪有大的原因呢?
彭令君还认为,不能忍让而争斗,求胜的欲望就会大起来,其结果也惨烈,“莫若于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矣”。
彭令君曰:“被人少有触击及必愤,被人少有所侵凌则必争,不能忍也,则罟人,而人亦骂之;殴人,而人亦殴之;讼人,而人亦讼之。相怨相仇,各务相胜。胜心既炽,无缘可遏,此亡身及亲,破家荡业之由也。莫若于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矣。”
有的人被别人稍微冒犯了,就一定发怒,被别人稍微占了点便宜,就一定要争斗。不能忍让,这样就骂别人,而别人也反过来骂你;打别人,而别人也反过来打你;状告别人,而别人也状告你。相互怨恨,相互仇视,各自都想获胜,求胜的欲望一旦变得炽烈,就没有办法可以遏制,这就是葬送自己的性命并且累及家人、倾家荡产的原因啊。不如在即将发怒的时候就将怒气忍下去,只要过片刻时间,心境自然平静了,心情必然会清凉下来。
彭令君最后指出了让人身心安宁的安乐之法。
彭令君曰:“欲其欲争之初且忍之,果有所侵利害,徐以礼恳问之,不从而后徐讼之于官可也。若蒙官司,见直行之,稍峻,亦当委曲以全邻里之义。如此则不伤财,不劳神,身心安宁,人亦信服。此人世中安乐法也。比之争斗愤竞,丧心费财,伺侯公庭,俯仰胥吏,拘系囹圄,荒废本业以事亡身及亲,破家荡产者,不亦远乎?”
要在想争斗之初就忍让他,如果别人真的侵犯到了你的利益,慢慢以礼诚恳地询问对方,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么再上告官府也可以。如果官府主持公道,但判决有些严厉,就应当委曲求全来顾全邻里的情义。这样既不破财也不伤神,身心安宁,人们也信服你。这是人世中求得安乐的方法。比起与别人争斗交恶,耗心费财,听候审讯,看狱吏的脸色行事,囚于狱中,荒废正业,以至于丢掉性命、连累亲人,倾家荡产的人相比,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
希望彭令君的箴言能对您有所启发。当怒火中烧,感到心中的熊熊愤怒之火难以浇灭之时,不妨想想彭令君的话:
一朝之愤可以亡身及亲;锥刀之利可以破家荡业。故纷争不可不戒。愤争之起,其初甚微,而其祸甚大。所谓涓涓不壅,将为江河;绵绵不流,或成网罗。人能于其初而坚忍制伏之,则便无事矣。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将愤之初则便忍之,才过片时,则心必清凉矣。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谨记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