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铸造现场。(看中国合成图)
按:所谓盛世鸣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下令铸造的永乐大钟,铸造工艺之高超堪称“世界之最”,历时500多年,至今仍然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而当今世界科技最领先的美国,广为人知的“自由钟”三经铸造,都出现破裂,也印证了大明的铸钟科技,超越现今世界最强国。
“自由钟”三经铸造,都出现破裂,也印证了大明的铸钟科技,超越现今世界最强国。(图片来源:Adobe Stocks)
盛世鸣钟 “钟王”永乐大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在名刹古寺里,高大的钟楼,增添了寺院的威严。永乐大钟系明代永乐年间铸造,是中国最大的钟,享有“古代钟王”之誉,铸造工艺之高超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鸣钟的习俗,钟的端庄形象和铭文具有永久性和历史感,象征着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下令铸造永乐大钟,《太祖实录》里记载“唯功大者钟大”,这举世无双的大钟正诞生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
“唯功大者钟大”,这举世无双的大钟正诞生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
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通体褚黄,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高达6.94米,钟口直径3.3米,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500多年,至今仍然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
大钟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达2分钟之久。经测量,钟腰最薄处为94毫米,钟唇最厚处为185毫米,重量为46.5吨。冶金部门分析,大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500多年,仍完好如初。
大钟钟身铸满了佛教经咒,共有22万7千多字,外面为《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花经》,钟唇为《金刚般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计有经咒17种,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道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
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其灿烂的书法艺术和修佛内涵,驰名中外。
永乐大钟之“五绝”
永乐大钟有五绝,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和其灿烂的书法艺术和修佛内涵,驰名中外。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
第二绝是它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据说之所以将经文写在大钟上,是为“一撞可抵遍唪经”,意用撞钟的声音来传达佛的慈悲。
第三绝是音响奇妙优美。钟体上窄下宽,钟声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余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最远能传15~20公里以外。一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描述永乐大钟的钟声:“幽雅感人、益寿延年”。
第四绝是科学的力学结构。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铜穿钉长1米、高14厘米、宽6.5厘米,悬钟木架采用8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铜穿钉,穿钉虽承受40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
第五绝是铸造工艺高超。据现在研究人员分析,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500百多年,仍完好如初。
大钟寺因永乐大钟而驰名
乾隆皇帝亲题的“华严觉海”大匾高悬于钟楼之上。(以上图片皆来源于公有领域)
当年永乐大钟铸成后,被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至位于西直门外的万寿寺,每天由6个和尚敲钟。据说,当时迁移大钟之事曾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的盛景。
明天启年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最后完成。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但原名早已鲜为人知,全因寺内的永乐大钟驰名,所以俗称大钟寺。
大钟寺自始便有一股皇家气派,山门上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那个时候,每逢久旱无雨,皇帝必定亲赴寺里拈香祈雨,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固定的祈雨场所。大钟寺不但是佛教徒的佛事场所,同时又是享誉京城的八大传统庙会之一。当年的大钟寺“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为寂静清修之地”。
大钟寺的后院就是专门为了永乐大钟而建的双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取天圆地方之意。乾隆皇帝亲题的“华严觉海”大匾高悬于钟楼之上。
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据说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侯。每当辞旧迎新和特殊庆典时刻,中国人总忘不了隆重敲响那口最珍爱的永乐大钟。大钟的声音激越、磅薄、沉雄、嘹亮,带着恍如天外的神秘感和历史的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