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形势严峻,业内人士指将会“大量冒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2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陈勇综合报导)在2020年,中国银行业遭到疫情(COVID19)冲击,中国决策层出台了1.5万亿元人民币的金融让利政策,同时计提了创纪录的拨备(预期未来损失的准备金),全年实现净利润19,3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这是自监管公布统计数据以来(2010年四季度)首次年度负增长。
而在全年处置了创纪录的不良资产后,年末不良率同比仅微降2BP(万分之二)。中国金融监管官员和业内人士均预计,未来银行不良形势依旧严峻。
据《路透》报道,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称,“资产质量压力是银行今年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尤其是去年为减缓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出台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这相对于把风险转移到了银行身上。”
该人士并指出,今年该政策到期并逐步退出后,不良贷款将会“大量冒出。”
2月8日,中国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提出,要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风险。
《报告》指出,不宜依赖于消费金融扩大消费。中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最近受到了较多关注。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实际上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也存在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报告》指出,居民部门债务一般是消费性的,虽然可以满足一时之需,但消费活动本身无法创造足够偿债的收入,主要靠薪资收入偿债,这将透支未来的消费能力,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日前,江苏银行紧急叫停了周期付息型产品(含大额存单)。从此,所有定期类存款提前支取必须严格按照活期计息。
“所谓周期付息型产品,是指银行每个周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照约定利率向储户发放利息,意味着存款利息进行了提前发放。”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道。
此前定期存款都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而周期付息产品能够提前领取利息,不但让储户获得更多流动性,实际利率也更加优惠。
《报告》对此类产品提出了反对观点。《报告》称,2019年以前,部分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发行了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谓“创新”产品。“这些产品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超出同期限存款利率,且违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规定。”
不过,目前一些民营银行依然在销售此类产品。例如,廊坊银行还在销售5年期周期付息产品。付息频率为3个月,年利率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