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0年6月25日讯】在中共建政后的历史上,曾经有三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质就是城市无法提供如此之多的工作岗位,让城市劳动力去农村至少可以混口饭吃,起到“托底”作用,减轻社会动荡,这是一种“保民生”。
上山下乡能成功实现的重要背景是粮食归集体所有。
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国所实行的政策类似于苏联的“余粮收集制”,苏联在1917和1928年两次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只能保留种子和口粮。多少口粮是足够的?苏联的“余粮收集制”留给农民的口粮过少导致苏联饥荒的发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切换,80年代开始土地分包到户,可以接收城市剩余劳动力的农村主体瓦解,将危机转嫁农村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80年代开始,“地摊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危机的托底手段——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让经济危机时期的城市剩余劳动力有饭吃的手段。
1988、1993、1998,中国经济危机约每5年发生一次,80年代和90年代也成为中国地摊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一众大佬,柳传志、宗庆后、刘强东等皆从练摊起家。
2020年5月20日,一名武汉民众在街头摆摊(图片来源: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一 地摊经济是对危机状态的确认
中央祭出地摊经济,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危机状态的确认。
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生产和交换,地摊经济无非是将交换环节的利益让渡一部分给底层居民(上山下乡是农民的利益让渡给城市剩余劳动力),让渡的同时可以促进交换环节费用降低,交换环节的费用降低可以刺激生产的提高。助力实现保经济,保民生。
但交换环节的利益对外让渡,总会有一方受到损害。
交换环节的利益主要归谁所有?
1)政府税收
2)地租受益人和商贸平台受益人
3)多级批发系统
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多级批发系统本身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当前主要受益方是地租受益人和政府税收。
放开地摊经济,冲击最严重的就是地租和政府税收。
二 地租下降的最终受害方
土地地租下降将对商业地产价格形成冲击,进而波及扩散至整个房地产行业,本已风雨飘摇的房地产行业再受重击,风险外扩几率再升高。
1)地产行业的高负债率,将把风险传递给银行。
2)居民房贷风险传递给银行。
3)银行的风险传递给政府。
4)地产价格受到冲击影响政府卖地收入。
土地地租下降的最终风险指向同一目标——政府。
三 政府税收下降的扩散影响
地摊经济导致政府税基产生遗漏,无可避免的会影响政府税收。
1)税收下降,政府作为地租风险最终承接方,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下降。
2)税收下降导致政府赤字扩大,叠加地租风险向政府传递,收支失衡加剧,形成财政危机。
地摊经济是从政府碗里抢饭吃,这也决定了地摊经济只能是一种危机托底手段,经济正常阶段会被取缔。
四 政府收支失衡的可选应对选项及后果
财政危机的解决模式无非就是借债、增收和节支。
1)央行印钞助力财政发债。印钞会产生通胀和施压汇率,高通胀与底层百姓利益冲突,会引起社会动荡,参考1989年。
2)汇率选择上,a:汇率坚挺,压制通胀,增加进口,国际收支恶化,需要加大借外债,将危机延后;b:汇率贬值,汇率贬值对其自身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是不一样的,短期内会因资金恐慌外逃加强本币贬值压力,恶化国际收支。长期因出口增加降低本币贬值压力,改善国际收支。短期内,汇率是承压的,汇率因素影响输入性因素加剧通胀,与底层百姓利益冲突。
3)央行不印钞,财政发债。将推高利率,对实体资金需求产生挤出效果,经济恶化。与地底层百姓利益产生冲突。
4)财政控制发债,增收加税。企业受创,经济恶化,保民生受到挑战,与底层百姓的利益冲突。
5)财政控制发债,减支裁员。与政治精英的利益产生冲突。
财政收支失衡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与政治精英的利益发生冲突还是与底层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
是否会触及到那方的底线?底线代表着无可再退。90年代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曾选择与政治精英利益的发生冲突。
当然,通过借外债可以将选择延后,暂不作出关键选择。这会增加一种风险,随着财政危机的发展,不得不面对与两者同时发生冲突。
与两者同时冲突有什么后果?1991年就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