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繁华之地——南浔古镇。(Stefan Fussan/wiki/CC BY-SA 3.0)
南浔位于湖州市之东,与江苏省吴江县交界,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环境秀美,且名胜古迹甚多,在明清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名镇和旅游胜地。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蚕丝业和手工业、缫丝业的兴起及商业的发展,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南浔历史上园林众多,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27处。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实江南所仅见。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颂洪都,如果借用此语概述南浔古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相当贴切。她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南得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早在北宋时期,南浔古镇的丝绸就已经非常有名,张姓人家据说正是看好南浔的蚕丝业兴旺,从安徽、湖北迁到南浔,千百年来张氏人家为南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经营蚕丝业,张姓人家也积累了万贯家业。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崇文重教,仅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名、京官56名、州县官57名。近、现代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有80多名。
“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这是一个比喻,按照他的财富多少来区分的,五百万银子以上的称象,一百万以上不到五百万的称牛,十万两以上不到一百万的是称狗,南浔的许许多多大小富户,中间有许多呢,有好几家姓张。
“四象”与“八牛”
刘镛(1825~1889),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千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一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占四象之第二位的是张家。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
顾福昌(1796~1868),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
至今幸存的有嘉业堂藏书楼、刘氏小莲庄、陈氏颖园和张氏适园。南浔还有保存完整号称“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张石铭旧宅;有民国奇人张静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丝业会馆;有江南至今罕见的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有记载着动人传说的“南浔三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广惠桥)。
责任编辑:润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