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以人体作为一个宇宙来看待人事,显示其视野之宽广以及思想之深度。(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孙思邈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东方医学家,更是一位悟道者。他以人体作为一个宇宙来谈人事,显示其视野之宽广以及思想之深度。
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向孙思邈寻问了有关治病的问题后,他又向孙思邈寻问了有关世间之理。孙思邈回答他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卢照邻更进一步向他表示了愿闻其详的意向后,孙思邈于是以将五脏拟人化的方式回答了他的问题:
“心乃五脏之元首,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之将领,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像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这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这是大胆。’
《易传》中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这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中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
卢照邻又问:“养性之理,要点何在?”孙思邈回答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来必以忧畏为根本。
《易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
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着;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会心思紊乱而没有条理,从而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
这样的的结果就是,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
忧畏就像水与火一样,一刻也不能忘掉它啊!人无忧畏,弟子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
在小事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
了解了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
不久以后,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之官,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的遗嘱是: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
他死后一个多月,面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起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毕其一生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