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9年4月16日讯】欢迎来到财经小百科的天地里,这里我们为您拆解财经术语和经济理论,以白话方式重新呈现。
新闻里有几个预测经济前景的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便是其中之一。今天财经小百科就带各位了解这个指数的内涵。
消费者信心(I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简称ICS)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在许多国家,消费者信心的测度被认为是消费总量的必要补充,是预测消费趋势的一个先行指标,同时也是监测经济周期不可缺少的依据。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的。当时,二战结束,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国国民的收入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界担心,战后一段时间美国将会出现30年代大萧条时的那种紧缩和失业状况,但实际情况却与政府和学界的预料大相迳庭。相反地,消费者却显示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极大信心,突出表现就是他们将不断增长的收入投入消费,社会总需求迅速扩大。消费大增的同时储蓄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从1946年第一季度的百分之11.7,降到1947年第二季度的百分之2.2,创历史低点。旺盛的需求使1946年的美国经济非但没有衰退,相反却面临通胀的压力。因此,经济学界开始关注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进程的关系。
在这段时期,美国经济学家开始对消费与收入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系列修正和补充,出现了从相对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费品存量等方面与消费支出的关系的研究学说,以及未来不确定性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假说。根据此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让消费者行为不仅具有“后瞻性”和“攀附性”,而且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信贷制度的不断完善,开始具有“前瞻性”。所以,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计划开销的时候,不仅根据当时的收入水平,还依据对未来可能收入的预期。如果未来的就业稳定,收入提高足以抵消物价上涨,这种乐观的预期可以促使消费者“大胆”消费,甚至借钱消费。反之,如果,消费者认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为了未雨绸缪,以防不时之需,就会减少花费转而增加储蓄。
密歇根大学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将消费者的行为集中到消费者预期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上面。
目前国际上对消费者信心调查,通行的做法是采用问卷,围绕以下几个内容:经济发展形势、家庭收入和就业、物价水平、消费或购买意愿。每一项有两类问题构成:对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期。而问卷中的每个问题一般有三个答案:肯定、否定和中性。取值在0到200之间。0是极端悲观,200是极度乐观。美国会议委员会发布的属于这种。而万事达卡消费者信心指数采取0-100形式,50是中值。开始于1993年的万事达卡指数是亚太地区历史最悠久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从1997年12月开始编制中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每季度发布一次。目的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各级政府、工商界和国内外投资者提供经济运行状况参照,为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以上就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介绍。
版权所有©2006,RFA。经Radio Free Asia,2025 MSt.NW,Suite 300,Washington DC 20036许可进行再版。http://www.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