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个人的社交境界高不高,从朋友圈就可以看出端倪。(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想知道一个人的社交层次如何,只要通过朋友圈便能看出端倪。虽然是网络,从朋友圈里也不难看出你的真实样子。朋友圈看似是你的私人领域,但更是一种社交。
如果你希望随心所欲,大可以屏蔽所有人;但若你想分享,就得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并把握好分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原本热闹的朋友圈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圈里的朋友仍在,却少了人情味。那么为什么朋友圈会让人感到不是滋味呢?
一、把朋友圈当作情绪垃圾桶
一个前任同事,在刚认识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腼腆内向的人。等把他加进朋友圈,才知道他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在朋友圈抱怨,少则几条,多则刷屏。
抱怨的内容尖酸刻薄,充满戾气,使得办公室的很多同事悄悄屏蔽了他。单看那些状态,就让人觉得他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全世界都是敌人。久而久之,他也开始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入了工作,让各种来往的同事都很不舒服。或许是体会到了同事无声的抗拒,他最后主动离职,所有同事也因此松了口气。
情绪会感染,一个总在朋友圈散发负面内容的人,与其说爽到自己,不如说是糟蹋别人。既然是生活,就有不如意事,如何处理是个人的问题,但过度在朋友圈吐槽,就是在强行输出垃圾情绪。
没有人应该成为你发泄的管道。想要生活越来越阳光,需要的是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抱怨。
二、别在朋友圈暴露隐私
年轻的阿祥是个上班族,很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发到朋友圈,就恨不能24小时在朋友圈直播。
某天他下班回家,发现大门开着,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急忙报了警。
几天以后,偷盗者被抓,阿祥去了警察局一看,发现这人竟然是自己新认识的朋友。
事后,阿祥才知道,原来那位朋友最近刚失业,他通过阿祥每天发的内容和定位,熟悉了阿祥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跑步,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班,全都一清二楚。掌握了这些资讯,就很容易下手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类似的事也层出不穷。2017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的杨女士和女儿青青前往甜品店,她按照惯例拍照分享,随后叮嘱女儿等着,她去取餐。
她前脚刚走,就有人来到桌前和小女孩搭话,青青刚开始并没有理睬,但那个陌生人竟然叫出了她和杨女士的名字,并且展示了杨女士发在朋友圈的合照。青青看到照片,听到妈妈的名字,立刻动摇了,被对方哄劝着向店外走去。
幸运的是,店内恰好过了人流高峰期,几个大学生看到了全过程,见势头不对立刻上前阻止。事后通过孩子的描述,杨女士才发现是朋友圈惹出了灾祸,只要是加上她的人都能看到合照,也能知道女儿的名字。让杨女士更为后怕的是,直到被抱进怀里,青青仍旧以为那个陌生人是妈妈的“朋友”。
朋友圈里切忌不能暴露太多隐私,适当分享,谨慎把握分寸,才会让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远离你。想要生活安全高品质,依靠的不只是员警或者社区物业,还有自身的警惕。
三、不要只发讯息不回消息
有间公司曾同时录取了两个应届生进来实习:小霞性格活泼,小天却默默无闻。
当时大家都看好小霞,结果仅过了2个月,小霞就被辞退。虽然她能力不错,可是同事们只要提起,都会不断摇头。因为在群组上告知她公事时,总是迟迟不见她回复。
一开始,由于小霞是新人,所以大家也没有表现出不满。
但有一回同事在群组转达重要通知,她又没了声音,即使有其他人主动提醒,结果还是石沉大海。结果谁知道刚打开群组,跳出来的就是小霞刚刚发表的状态,配图是书籍和咖啡,满满的岁月静好。后来同事彼此交流后,也发现了小霞这个问题。
而小天不同,通知她的事往往都会得到及时回复,如果因为事情错过了,她也会及时补上抱歉。久而久之,哪怕有些细节比不上小霞,同事自然更愿意和这种靠谱的年轻人说话办事。过了几年,年纪轻轻的小天已经当了主管,而小霞还是个普通员工,几年了也不见长进。
因此无论是工作抑或生活之中,哪怕错过了消息也应该在看到时回复,至少让对方知道你已经收到。一次两次可以理解,经常发朋友圈不回消息的人绝不是单纯的记性差,而是根本没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朋友圈这个所谓的私人空间,恰恰能体现出最真实的素养。这种行为只能证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那个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愿意让自己过得开心。
想要生活越来越舒畅,事业进步,就需要学会体谅他人。若凡事只考虑着自己,他人又何必考虑你?
无论是用于发泄,用于展示生活,或者是抒发自我,朋友圈都需要我们精心去经营。因为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如果有,那它只意味着绝对的自私。
生而为人,人和人聚在一起,才叫生活。所以真正变味的或许不是朋友圈,而是我们日渐浮躁的心,越发复杂的社会。但身在浪潮之中,不能总希望潮水改变,也需要从自身思考。
朋友圈是我们的,而我们能改变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