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你在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到底怎么样呢?(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9年1月24日讯】年底了,你在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到底怎么样呢?中证报引用的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净值型理财发行了4500只左右,产品数量增长了近280%,平均年化收益率在3.78%。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3.78%的收益率其实很高了。要知道1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低于3%的,目前最新的1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4%左右。
可是为什么,一个远高于国债的收益率,同时产品还新发了那么多,可是整体的理财规模数据却并没有怎么增大——也就是说,市场似乎并不是很买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请注意关键词:净值型理财。
也就是说,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它会像类似基金一样,给到一个净值的走势图,所见即所得。
净值是可以上下波动的,既然可以波动,那就意味着你的本金和利息,也是处于波动状态的,也就不再存在所谓的“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根据监管要求,2020年底,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要“转型”为净值型理财。
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刚兑呢?
过去,大家一直存有一种幻觉:银行买的东西就一定是安全的。而银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遇到雷,就自己掏钱填补窟窿买单了,即使合同里并没有承诺保本保息。
这种新闻屡见报端,就更加强化了“刚兑”的预期,于是不断有大量的钱流进来,通过理财的渠道,变相进入了房地产、基建项目、大量的无效落后过剩的产能。而且这些项目,有的还存在错配的问题,也就是短钱,却用于长投(2013年的钱荒就是这个原因)。
本就有落后产能,又存在短钱长投,如果银行依然还是大包大揽,就会在体内聚积大量的系统性风险,2013年的钱荒就有可能再次发生。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就得逐渐打破刚兑。
表面上看,似乎银行转移和化解了风险,银行的股东们纷纷拍手称快。可是在投资中,决定你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第二层思维(霍华德・马克斯)、你是否能够看到事情的一级效应和二级效应(瑞・达里欧)。
比如说,吃垃圾食品,它的一级效应是爽!快感!但是一级效应很快会转变为一个二级效应,就是身体的机能会慢慢下降。
在投资中,第一层思维会看到事物的表象,比如说这家公司真是好,产品好技术牛大家都喜欢,我们投资吧!可是第二层思维会看到,正因为人人都喜欢,所以价钱过了头,人们已经脑补了太多有关它的好,因此应该离开而不是投资。
在投资中,一级效应往往是短期的、是浅显的;二级效应往往是长期的、是更深层的。而且更有趣的是,一级效应往往会引发一个与其相反的二级效应。
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再来看净值型理财这件事。一级效应:不再刚兑,风险由银行向外进行了转移,有利于银行。可是打破刚兑这个一级效应,马上会引发一个二级效应:人们会想,不能保证本金和收益,反正我都要承担波动了,那我为何不去投资市场指数呢?反正以后都有风险了,那市场指数长期提供的回报还远远更高呢。
在二级效应的影响下,反而可能制约了银行净值型理财的规模和扩张,因为在同样条件下,用户其实有了更多可能更好的选择。
最后总结,在投资中,决定成败的,在于你是否具备第二层思维,是否能看到事情发展的二级效应。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银行显然不能再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渠道,银行得加入战场(Skin in the game),用真刀真枪的实际的投资能力,来留住客户。可以预见,更加激烈的行业洗牌即将来临,竞争会让没有优势的公司退场,竞争却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