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把杨延昭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因而称其为杨六郎。(网络图片)
杨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道士赵玄朗(宋真宗尊其为神仙),改名为杨延昭,为长子,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但对军事方面相当有兴趣,时常与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杨业曾说:“此儿类我。”再加上他聪明机智,智勇双全,所以很得杨业疼爱,每逢出征,杨业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让他接受战事的磨练。那么杨延昭为何被敌国契丹称为杨六郎呢?
应、朔州之战担任先锋官
北汉时期杨延昭便任杨武都巡检一职,跟随父亲杨业四处征战,遍及雁门关全线几乎都有杨六郎城及六郎砦,因其勇敢善战,早年名声便已遍及全军。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延昭年仅29岁,随父亲杨业攻打应、朔等地,并担任先锋,作战期间手臂遭流箭射中,但越战越勇,最后大败辽军,成功夺取朔州,同年八月杨业战死,回乡守丧,更坚定了抵抗辽国、收复失地的决心。
一日间筑成“冰城” 取得遂城大捷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国国主及萧太后驻兵幽州,以二十万大军再次向宋朝进攻,河北守将傅潜怯弱无能,不敢出战,宋军因而节节败退。九月辽军兵围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奉命前去救援。
由于契丹萧太后亲自指挥作战,因此辽军士气如虹,而相反的,遂城中的守军不满三千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杨延昭从容不迫,发动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披甲执械,日夜固守,辽兵以攻城车、投石炮日夜连攻,均无法拿下遂城,最后一直坚持至十月间。
原本初冬天气并不很寒冷,然此时一股寒流来袭,一夕之间气温骤降,杨延昭见机不可失,马上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一日间遂城成了“冰城”,辽军因此无计可施,萧太后只好绕过遂城进攻梁门及泰州,杨延昭见状乘势开城出战,宋军气势如虹以一敌十、百,辽兵被杀得大败而逃。当战役结束之后,宋真宗于召见杨延昭询问治军之道,杨延昭对答如流,于是称赞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而遂城也被誉为“铁遂城”,杨延昭因而名震四方。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冬,萧太后心有不甘,再度举兵攻遂城,杨延昭与杨嗣采诱敌深入合围聚歼战法,于遂城西北的羊山下埋伏,等辽军攻城时,杨延昭以少数骑兵诱敌至羊山下,然后伏兵突起,把辽军一举歼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更将“羊山”改为“杨山”以资纪念。
忠心为国 力主应战坚拒和议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皇帝与萧太后再次率三十万大军兵分二路南下,杨延昭率兵于保州城夏大败辽军,之后深入幽州,迫使幽州辽军不敢出战,辽军见杨延昭之勇更胜其父,便不敢与之争锋,辽军主力因此被限制于河北之地。
萧太后只得绕境准备进入德州,十一月另一支辽军进入澶州直逼京师,宋钦差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以避战祸,真宗犹豫不决,宰相寇准则建议真宗御驾亲征,真宗采用寇准意见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久战无法得胜,便采议和策略,此刻寇准认为辽应称臣并割让幽州才可答应,杨延昭则向真宗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见解根据当时环境情势提出,极为精辟透彻,比起寇准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实行将可把辽军逐出燕云,但一味追求苟安的宋真宗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更在胜利之后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协定宋每年输辽白银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
但辽兵退去后又在经过之城镇大肆洗劫后北去,杨延昭以为国耻,于是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令,与张凝、石普等人依旧追击辽军游骑兵,直到辽军败退之后,亲自率领万余部众,猛追辽军至边界区,大破古城,算是对皇帝表示了抗议。尽管杨延昭的这些举动破坏了朝廷规定,期间也有小人谗言妒忌,但宋真宗知道杨延昭忠心为国,所以并没有追究或阻止,但此举也吓坏了宋真宗,遂派人在杨延昭身边监视其行。
一门忠烈 名传后世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御使,之后为高阳关路副都部属,于高阳关、瓦乔关、益津关三关驻守长达九年(日后戏曲作品三关名称从此而来),之后宋真宗罢宰相寇准,改任主和派王钦若为相,大用国家财力兴建道观等建设,此一时期,辽国国力也逐渐走下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萧太后及丞相韩昌病逝,来年更与高丽征战,国力更是衰弱,杨延昭欲北伐收复失土,但都不被朝廷采用,反而命他去镇压盗贼,杨延昭无奈,只能继续镇守边疆,抚慰当地百姓。
杨延昭在边关期间生活俭朴、带兵有方,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张伞盖,虽然身为边防总司令,但出入仅带数名随从,几无排场,作战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论功行赏时,他又总是将功劳谦让给属下,有时他甚至把自己的俸禄和赏赐全都转送给属下,因此,士兵们对他非常信任及爱戴,亲如手足。他前后戍守边境二十多年,在河北边境建立了两千多公里的边防要塞,使得宋朝的边境固若金汤。
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公元1014年)正月七日,杨延昭逝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享年57岁。杨延昭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念,特地派人护送其灵柩返乡,因杨延昭于边关期间百姓不再担心辽兵及盗贼的袭扰,因此沿途人皆“望棺而泣”,就连敌国契丹闻讯也举哀致敬,古人认为天上星宿对应着世间人物,辽国称宋为南朝,因另称杨延昭为南斗,南斗六星主掌兵机,为大将之像,因而直称为六郎;南斗六星主燕,而燕为契丹之所在,杨延昭镇守河北是为对付契丹,契丹极畏惧之,因而比喻为震摄本国之星,如同称其父杨业为杨无敌,但契丹把他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因而称其为杨六郎。
之后人们也将杨延昭在雁门关上建起了高达五十七尺的立身玉像,似乎诉说着杨延昭五十七年的戎马历史,威风凛凛,清朝诗人潘祖荫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历代流传,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