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岳飞以“精忠报国”名传后世。(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wikipedia)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这是岳飞转战途中,题写在宜兴五岳祠墙壁上的誓词。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次进攻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岳飞率部迎敌,六战六捷。金兵统帅兀术,逃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岳飞在牛头山设埋伏,出奇兵大破金军。兀术逃窜淮西,岳飞乘胜收复了建康城。此文披肝沥胆,豪迈雄健,充满强烈的感召力量。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文章在对从军以来的战斗经历的回忆中落笔,气势极壮。“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写出当年中原地区异族侵扰,社会动乱的局面。“板”、“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是反映周代动乱的,后世就用“板荡”二字,形容社会的动乱。作者正是激于民族义愤,投身抗金救国的事业。“发愤河朔,起自相台”两句互文见义,说自己从河朔相州的家乡奋起参军。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相州:亦称作相台,是因为后汉时曹操在此地建筑了铜雀台的缘故。古代男子年至二十要束发加冠,表示成年。岳飞从军在宣和四年(1122年),刚好是加冠的年纪。他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身历二百多次战斗。虽未能尽如人愿.也可以稍慰我心了。笔触所至,洋溢着一个爱国将士的自豪之情。
接下来,以“今又”二字提起,转进一层,四个短句简括地写出收复建康一战。“一旅孤军”:言军队数量很少。《宋史・岳飞传》谓“(建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可见这次战斗是从宜兴起兵的,所以这里说“振起宜兴”。在上面一段中,一面回顾战绩,写“发愤河朔”,写“振起宜兴”;一面又时时以尚未实现的远大目标自勉,恨“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这样就表达出奋勇进击的强烈愿望,在写作上也是在为下文正面立誓层层蓄势,使之显得更其有力,增强了修辞效果。
“故且”一转,立下誓言:首先“养兵休卒,蓄锐待敌”;随即“喋血虏廷,尽屠夷种”;最终实现“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的抱负。本文处处表现了高昂的爱国热情,表现了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决心和信心,读来令人鼓舞。
这篇文章,以气势见长。全文一气贯注,奔泻而下。作者选择了许多有气魄的语词,又用以四字句为主的整齐句式。比如:“远入荒夷,洗荡巢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喋血虏廷,尽屠夷种”等等。字字有力,句句铿锵,对表现作者的性格和襟怀起了很好的作用。世间广泛流传的《满江红》也抒发了与本篇相同的情怀。本文也从这一方面,再现了岳飞伟大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