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梅克尔(图片来源:Getty Image)
【看中国2018年7月31日讯】繁忙的汉堡港是德国经济繁荣的缩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经济一蹶不振甚至深陷债务危机。稳健的德国率先走出泥潭,一枝独秀,2010年的GDP增长3.6%,占整个欧元区GDP增长份额的60%,而在2000年时这个数字仅为10%。当时不仅是七大工业强国中的第一,失业率也下降到6.9%。
《财经早餐》曾刊登了一篇文章表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说:“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
总裁回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着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奔驰,宝马,奥迪,阿迪达斯……”
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
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其实,别说做企业,就是解决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德国人也能用各种巧夺天工的机械玩出新花样:如食物削皮;为清理秋冬落叶而发明真空吸叶器;为快速插秧而发明自动插秧机;为修剪园艺而发明绿篱自动修剪机。
德国人追求的除了技术先进之外,更追求绝对高品质。如人家1928年生产的摩托车,只要坚持保养,近百年之后还能打着火;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经过120年也不会倒等等。
德国制造成功的特点
公众号“国资报告”有一篇文章,分享德国制造之所以这么牛,有三条原则很重要。
1.首先,德国的一大商业法则就是,可以有慢公司、小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那么多家世界知名大公司,没有哪家一夜暴富,都是靠质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有一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历史了;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连相对年轻点的阿迪达斯,也有90多年的历史。
2.其次,德国人做产品,跟商业定律反着来。商家一般都是想在消费者身上赚越多钱越好,但是德国公司在顾客身上只赚一次钱,一辈子就只跟你做一次生意,让你说他的东西好,再去推荐其他人。
比如说铁锅,能用上100年。有人纳闷儿了,说德国人造的锅能用这么长时间,怎么盈利啊?德国人回答说,这一口锅卖出去,所有人都发现质量好,有了口碑,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而全世界有80亿人,还有几十亿的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3.最后,很多人都觉得消费者是喜欢物美价廉的,可是德国人从来就不信,他们一直认为物要美,价就不应该廉。但价格高归高,商家没把挣来的钱都收进自己腰包,而是拿去提高售后服务和产品技术。
而且,商家永远不打价格战,不跟同行竞争。他们觉得,那样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可以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就行,更重要的是考虑长远发展。所以,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一分钱都砍不下来。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质量、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
除了上述三个特点之外,《全球商业经典》还有分享一些,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4.员工——培养技能,要求忠诚
在德国生活已久的老华侨杜丹和寇莉说,德国企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而打下这个基础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一直沿袭的“学徒制”。劳工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公司聘用,也因为训练完整、实际、专业,所以德国蓝领工人平均时薪也高于英、法、美、日等国。
Vision Tool是一间不到30人的小企业,主营演出设备租赁、销售跟发行。老板叫斯蒂芬・史路特(Stephan Schlueter,音译),他从学徒做起,白手起家,已经成功创立两家企业。
从史路特的口中听到了“Know-How”这个词,意思是专有的技术或技术诀窍。在德国企业主的眼里,具有“know-how”的员工是极其珍贵的,掌握着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与美国裁员不同,大多数德国企业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或者减少利润来保住多余的劳力。在最困难的2009年,史路特不仅没有裁员,也没有降薪。那年整个公司的人赚得都没有少,只是他的利润下降了。但他并不后悔地说:“让员工走,你会损失很多经验。”
对“know-how”的重视,“忠诚”成为德国企业主对员工最期待的第一条素质。他们都希望在艰难的岁月里,公司员工能和企业不离不弃。事实上,在德国不难发现在一家企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