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7月19日讯】中国游客到海外“买买买”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华人海外购物只爱名牌? 一名在美国加州著名好莱坞星光大道知名太阳眼镜行工作的华裔店员表示,中国游客很熟悉名牌,Gucci、Prada、Tom Ford、Miu Miu等如数家珍。但在选择太阳眼镜上,中国游客与西方游客倾向却有所差异。
来自“拉斯维加斯华人资讯”的一篇文章提到,华裔女子Alinda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一知名太阳眼镜行工作。她表示,中国游客很熟悉名牌,各大名牌如Gucci、Prada、Tom Ford、Miu Miu等如数家珍。但在选择太阳眼镜上,中国游客与西方游客倾向却有所差异。
她表示,一般欧美游客比较偏好类似Ray-Ban这种专门制造太阳眼镜的品牌,会询问抗紫外线功能、不同颜色镜片对眼睛造成的影响;而中国游客最常问的则是折扣,如“在这买可以便宜多少?”、“我去Outlet买会不会比较便宜?”
Alinda说,很多欧洲人甚至不问折扣,只要觉得眼镜有这个价值,就买了。
很多华人购买太阳眼镜时更关心价格和款式。(图片来源:Pixabay)
她还发现华人购买太阳眼镜有时是为了追风,很多顾客是说某某明星有一款眼镜,“我也要一个”,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眼镜实际的效果却不是很重视。并且许多中国游客尽管是旅游但也很难放松,都是来去匆匆,没有西方游客优闲的心情、松弛的状态。
还说,中国导游的态度有时也让西方店家很难接受,因为导游会不断的提醒游客不要看、不要碰,或是在店内提醒顾客太阳眼镜到Outlet买特别多折扣,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
加州终年阳光普照,夏令时光照时间长,她建议购买太阳眼镜时选择偏光镜片,因为它可过滤眩光和反射光,减少路面、水面或雪地反光,让眼睛多一层保护,视线更清晰,长时间日晒下眼睛也比较舒适。
赢了关注输了格调?
“中国游客海外购物一掷千金”、“中国游客三分钟抢光XX商店”之类的新闻不时见诸于报。“住便宜的酒店,吃唐人街的中国菜,在景点到此一游,整天忙于购物”,是很多中国游客留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国人为何出国就爱血拼?
心态一:买手信代人购
“记得帮我买XX啊,免税店价格差不多是XX元……”有几个人出国前没有像这样收到亲朋好友详细的嘱托?(不仅是托付买什么,连哪里买和价格都打听好了!)清点一下,你出国买回来的东西有多少是只给自己的?事实上,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出外一趟,总会为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带手信,而许多人在国外消费时手头还会揣着一份亲朋好友交代的长长“购物单”,这么一算,要买要带的东西就更多了。所以,国外媒体惊叹的只是他们眼前看到大批买入的个体,殊不知在每个中国血拼者的背后其实往往是有一群人都在买。
心态二:差价“赚”旅费
即使事前没有购物计划,但对于好不容易出趟国的游客来说,不买点什么东西带回去也实在说不过去。“至少要把路费给赚回来吧?”别笑,还真有人会这么计算。比如以去一趟新马泰旅游团费约3000元,如果在免税店买上几瓶高档化妆品,就比在国内买省下一两千元,再买点比国内便宜的其他东西,如此一算,3000元的团费不就这么从“差价”赚回来了吗?有用自用,没用送人,囤几瓶再说!
心态三:首次出国 潇洒走一回
虽然如今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一年中甚至有多次出国机会,但总体来说在庞大的中国公民出境游群体中,还是有一大部分是首次出境旅游的游客。由于是第一次,因此面对国外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会有些“非理性”,只要听导游一说“这个东西别的地方没有”之类的话,总免不了“慷慨解囊”,反正好不容易第一次出国,就是要潇洒走一回的嘛!
心态四:出国不易 犒劳自己
这种心态适用于不少白领,尤其是如今一些企业会在年终奖励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出国游,辛苦了一年,以购物犒劳自己当然无可厚非,更何况旅费食宿都是公司负责,出国购物只需“花钱买花戴”,何乐而不为?不过往往是这种奖励旅游团的消费能力更让人吃惊,英国媒体就曾以狗仔队式的跟踪报道过中国一家外企组织2000人旅行团前往英国旅游,全团疯狂购买Clarks皮鞋,平均每人购买6双以上,队伍竟从柜台排到了马路上!
心态五:富裕阶层一掷千金
中国游客在国外疯狂购买名牌包、手表已经不是新鲜事,近两年中国富裕阶层在国外也屡屡创下购物新纪录,让世界更加惊叹于他们一掷千金的豪气。对于这些富裕阶层来说,花钱多少一掷千金都不是问题,他们的购物目标已经转向了更昂贵的收藏,比如名师度身定做的高级定制服装,瑞士表厂里那些不对外出售、只只身价百万元以上的名表,百年酒庄限量版的名贵红酒,全球限量的名贵跑车,还有纽约地段最贵的豪宅才是他们的心头好。
中国人在海外买买买 为何仍得不到外国人尊重?
中国人在海外疯狂购物,钱大把大把的花,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外国人并没有因此对中国游客“感恩戴德”,相反,还直接或间接表露出对中国人的不满。是外国人歧视中国人吗?
旅欧华裔学者杨佩昌在博文《欧洲为何如此歧视中国人?》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据瑞士一家报纸报道,瑞士将专门为中国人开通前往景区的火车,原因是中国人“太吵、太不讲规矩”(Zu laut,zu frech:Schweiz führt Extra-Züge für Chinesen ein)。
到底有多不规矩呢?中国人在火车上除了大声喧哗,还随意往地上吐痰、厕所一片狼藉。为此,该报还配了两幅图:第一幅图脚踩在马桶上大便(这是错的),第二幅图是坐在马桶上(这是对的)。仿佛中国人来自外星,根本不知道地球上的如厕规矩。
看了这样的消息,要是在二十年前我可能就义愤填膺,愤怒声讨外国鬼子对中国人的歧视。
但二十多年来,我直接或间接组织了三百多个代表团前往欧洲、美国考察、交流、参展、培训学习,亲眼目睹了一些团员的诸多陋习。吵闹、随地扔垃圾和吐痰就不说了,就说早餐吧。由于早餐是自助,所以很多人取了满满一大桌,好的话能吃掉三分之二,不好的话竟然剩下一半。不过我的吓唬还是管了点用,我告诉团员:餐桌上剩下东西是要被罚款的。后来,这样的浪费现象逐渐减少。
一次,我带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前往德国,与德国商会和企业同行交流。回到国内,收到商会朋友的一封信,抱怨我带了一帮素质奇差的人过来。信中这样说:“在交流过程中,只有几个人注意听,而多数人在高声说话,对主讲人一点也不尊重。会谈结束后,椅子不归位,有的人甚至把空瓶子放在地上,桌子上满是各种资料,而这本是主人送给客人的。”听了这话,我羞愧难当。从此,只要有公务活动,我都会仔细进行善后。当然,我也尽量减少安排团组出行,少给德国朋友添麻烦。
其实,每次出发前都会进行出国行前教育,告诉团员德国人的风俗习惯、日常规矩、法律法规等,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例如大声说话的问题,刚开始还会注意,但不知不觉又恢复原形,我只好一次又一次提醒。一位企业老板说:“杨博士,和你出国特别紧张,你总是批评我们大声说话,几乎天天挨批评。”我问:“既然怕批评,为何总是不注意?”老板回答:“我们真不是故意的,大声说话成习惯了。”好吧,既然是习惯,我就没有办法了,继续批评。
老板如此,普通人也不例外,包括小孩。中国人大声说话在国外已经成了公害,似乎代表了中国人的特征。为此,慕尼黑、斯图加特部分酒店做出了这样的规定:把早餐按时段划分,分为欧美人吃饭时间和中国人吃饭时间。如果时段不好安排,则只好分为欧美人就餐区和中国人就餐区,中国人的就餐区一般安排在某个小屋里或餐厅最里面的位置。
德国的女厕所同样紧张,也经常出现排队的现象。一位中国女士用完厕所,第二位德国女士刚进去就马上捂住鼻子跑出来,并朝这位中国女士大喊大叫。原来中国女士便后没有冲厕所,只好返回自己冲掉。中国人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国内公厕经常是后面的人为前面的人冲大小便,这种习惯被带到了国外。据媒体报道,泰国准备为中国人修建专门的厕所,为此在网上还引起不少中国人的愤愤不平。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人在海外的疯狂购物,对奢侈品几乎到了抢购的程度。在巴黎老佛爷店,中国人排着长长的队购买LV。由于对购买的数量有限制,所以大家只好轮流排队,其中一人专门看守地上一堆的“战利品”。而旁边专门针对日本人的柜台则有座椅,服务员也是和颜悦色,尽管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日本人在购物。我曾经很讨厌老佛爷店,因为购物并不多的日本人受到特别优待,而购物最疯狂的中国客户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今不明白这家店为何如此区别对待客户。
中国人在国外的印象越来越差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太多的中国人到海外旅游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素质越来越低下的恶果。其证据是,十几年前很少听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抱怨,也没有明显针对中国人的歧视性规定。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把文明累积起来,反而出现塌陷式的野蛮,中国离野蛮社会越来越近了。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是陋习:当众抠鼻孔、用筷子剔牙然后又夹菜、自己舔过的筷子居然热情地给人夹菜、打哈欠张着一张大嘴、吃饭吧唧嘴、借钱不还,说好一周时间周转,半年了一句话都没有。比陋习更严重的是随处可见的野蛮:公共汽车上抢座、图书馆和火车站候车室占座、碰瓷、摔倒后讹诈帮助者、随意欺负弱势群体,例如把上访者随意抓起来、城管打人没事,小贩还手就是犯罪;拆人的房屋肆无忌惮,一旦反抗就被暴打甚至一枪毙命。
这个社会出了如此大的问题,到底是文化的过错还是体制的诱因?如果说是文化的过错,那么几十年前的中国人并没有这么野蛮;如果说不是体制的诱因,如何解释近几十年来出现那么多的奇葩事情?
该到治理野蛮的时候了,如果让野蛮肆意横行,这个国家恐会滑向深渊。如果国内的野蛮得不到制止,其野蛮行径必将进一步扩散到全世界。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全球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人,就算你很有钱我们也不欢迎。”危言耸听吗?想想看有多少国家已经对中国人提高了移民的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