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公司不想卖房子,那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了。(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18年7月16日讯】当房地产公司不想卖房子了,甚至准备把名字里的地产俩字都删掉的时候,那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了。万科股东大会,主席郁亮先生说十年之后,万科不应该是地产公司,即使是,也是惨淡经营。他甚至建议,旗下所有子公司,都把地产二字去掉,用企业来代替地产二字,未来要做“美好生活服务商”。
连业内资深人士都给出如此判断,是不是说明,未来再盖房子、卖房子,真的没希望了呢?其实,不只房子,包括房子在内几乎所有卖“硬件”的公司,在市场里给的估值都不高。这即使不是一条铁律,也是一个在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
小米前两天刚刚香港上市。上市前,雷军先生说过,小米的硬件毛利率永远不会超过5%。听出来了,让利给消费者,这是一家厚道的公司,但是人们一听到硬件两个字,啊!你是一家硬件公司啊!好的,先跌了再说,上市首日遭遇破发。但是,如果收起硬件这个关键词,给投资者营造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印象,转而投资者马上就会又变得很兴奋。
再比如英特尔,世界级的公司,但是当年,甚至都不如夕阳行业的美国钢铁赚钱。道理很简单,虽然是朝阳行业,但是竞争太激烈,投入又太高。即使今天,它已经称霸芯片产业,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也就给到20倍市盈率和3倍左右的市净率水平。再比如,IBM也算是硬件公司,纵使巴菲特投资了IBM,最后也是铩羽而归。
硬件公司在市场里似乎总是不温不火,这是不是因为投资者心存偏见、不喜欢务实的业务,只喜欢追逐酷炫概念的结果呢?其实非也,这背后全是经济账。硬件类的公司,都普遍受到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影响。
什么叫固定成本?比如,生产硬件的车间、厂房、产线、甚至前期的研发投入,这些无论你最后产品卖多卖少,都一分不少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什么叫边际成本,就是你每生产额外的一台硬件产品,都要投入的可变成本。比如做手机,多生产一台,就多一台壳的成本、屏幕的成本、摄像头的成本。它是随着你卖的越多,增加越多的成本。
因为这两项成本的存在,导致硬件公司赚来的利润,在口袋里还没有暖热,就马上需要花出去。首先,它需要采购下一批的原材料;其次,因为固定成本很大,厂房和产线每年都在折旧,赚来的利润,要花掉相当部分,用来维护和更新产线。而且科技硬件行业,往往产线还没有磨损,新一代技术标准出来了,比如液晶面板行业,几条产线投下去,几百亿一瞬间就没了。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这些公司的现金流一直都不行。
现金流特别重要,一家企业完全可以利润高,但是现金流差。就像有两个人,一个人赚很多,但是花钱如流水,兜里总没钱,另一个人,虽然赚的没有第一个人多,但是他口袋里总是很多现金。很显然第二种靠谱,这叫利润不错,现金流很高,但是硬件公司不少属于利润高,现金流差。
说回到开头的房子问题,盖房子和所有的硬件生意,都是完全相同的特点:这是典型的边际成本/可变成本高的生意。你每多卖出去一套房子,都要多一套土地的成本、建材的成本、人工施工的成本,这些可变成本一分不少,它不会因为你生意做得大了,就能免除或减少这些成本。
反过来讲,为什么很多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在市场里很受追捧,不完全是投资者追逐概念,而是他们天然具备好生意的基本特征: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特别大。
比如互联网公司,它的固定成本就是研发、营销、包括服务器成本,这些成本,可以平摊到每个用户的头上,它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从而服务越多的用户,它的平均成本就越低,利润率就越高。再比如可乐也有这个特点,它也没什么边际成本,多卖一瓶饮料,额外的投入只有水和香料,这个成本相比卖硬件,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它甚至早已把灌装厂外包,它只做品牌运营。它大量的投广告,不怕砸钱,因为只要你是市场份额第一,只要你服务的用户足够多,你的固定成本统统可以平摊到很低的平均水平,让对手根本无法追赶。
这么一来,答案就不言自明了。不同模式的生意之间,是完全没有公平可言的,有些生意从模式和结构上,天然就比其他的模式更加优秀。明眼人都看得出,一个行业已步入成熟期,即将进入减速期、甚至下降期,那么除了向更有利、更有优势的模式靠拢之外,难道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