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小孩(图片来源:publicdomainpictures)
【看中国2018年7月6日讯】近日,《世界华人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为Shasha,曾就职于英国《金融时报》、摩根大通,以下是她对于“为什么中国父母和孩子大多数不快乐?”这个议题的看法:
这几年回国常听朋友们说:孩子念书太焦虑了。
跟我们小时候相比,现在的教育路径真是不一样了。竞争加剧、市场高度发展,大人小孩都在不确定的道路上努力探索。然而在英国时,我体会到的快乐常常是大于焦虑。
至今仍记得大考临近时,全班同学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以极高的效率,无偿分享了论文和课堂笔记,每周一次咖啡馆讨论;连续通宵备考,在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狂欢Party,连教授学者一起玩High,冰淇淋和巧克力各种创意,简直太开心了!
另外,还有每次考试前免费心理诊所的温馨提醒,鼓励大家去医生那边缓解压力。自由竞争的确制造了焦虑,但是也创造了很多应对焦虑的方法。比如心理援助、群体的启发式学习、有效社交等等,而这正是当下中国家庭特别需要的。
面对压力越来越大,自杀渐渐低龄化的时代,如何让孩子获得快乐?竞争和快乐有矛盾吗?今天围绕家庭的情绪援助和管理,想讨论三个问题。
一、中国家庭面临什么挑战?
其实全世界父母都焦虑孩子成长,但是中国家庭有特殊性,因为:
1.代际差异拉大
孩子的祖父母,大部分没受过完整学校教育;而娃爸妈成长于市场经济转型初期,接受公立的教育长大。可以说,全家几代人对于如今的教育环境,都缺少经验。人没钱或没经验时,最容易焦虑。既没钱又没经验,那更是双重焦虑。
但教育的现实是,如果家人情绪积极稳定,孩子才有信心应对没经历过的种种挑战。不管选择什么学校,行动力和自信心都是头等重要的。
2.在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
在英美,情绪管理是很多幼儿园跟小学开设的一门课。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与人沟通、同伴相处、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等等。孩子父母的情绪管理知识就来自于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
但是这门课在我们的学习中,基本上是空白的。当工作压力加大,现实问题增多,使很多人只能忍着,没人可说,也没时间说。回家面对孩子,能做到不发脾气就已经很佩服自己了。如何做到不憋坏自己,还同时引导孩子呢?
3.相对于沟通,社会成就更受关注
中国家庭比较含蓄,对于孩子的爱,往往是透过照顾孩子吃饭穿衣体现的。我周围很多朋友几乎不跟父母交流真实的情感想法,感觉得不到理解,或担心父母心理承受不了。如我有两个很优秀、超高薪的朋友,都得到中度抑郁症,好几年一个人看病吃药,但父母至今一无所知。
西方家庭的父母不太包办孩子衣食,但他们很注重情感援助和语言沟通。父母再忙,会尽量利用早饭和晚饭时间倾听孩子,一家人一起聊天,往往较容易及时发现情绪问题。
另外,华人父母常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认为正确的方式发展,给了孩子期待和动力,但是否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觉得对不起父母”、“害怕父母失望”,很多自杀的孩子是这样写的。
近几年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国成为高自杀率国家。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自杀已成为中国15-35岁人群的首要死因。在发达国家,同样年龄的人主要死于意外事故。
跟高自杀率相对应的是中国心理门诊很低的就诊率。在美国也一样,华人的自杀率(尤其女孩)远高于白人和黑人,但是华人看心理门诊的人却很少。有问题不解决是最可怕的!
我们通常以为,情绪感冒不需要治疗,坚强一点,忍一忍就过去了。只有得了精神病的人,才会看心理医生,这是不科学的认知。当一个人面临重大转折,如转学换环境、升学考试、亲人离世等情况,西方教育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好情绪疏导(其次才是争取成绩跟他人认可),必要时需要心理医生的建议。
心理医生(图片来源 : 视频截图)
然而在中国,从家庭到学校都是比较回避孩子的不良情绪。教育者关注的,几乎是那些聪明阳光的小孩。有些孩子为了被接纳,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看起来阳光”、“乖巧懂事”,不给大人和自己找麻烦。
从生命健康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心情压抑,却强颜欢笑,或者孤独自弃,这是比考砸了更糟糕的情况!情绪积郁着没得到缓解,长期可能引发慢性病、癌症、抑郁症等问题。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就是人类身体跟精神健康的慢性杀手。
若有这些情况,请一定要看心理医生。不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亲人应及时的发现和陪伴。一位医生曾说:抑郁症的人就像溺水一样,失去了自救能力。
二、高强度的学习会带来情绪问题吗?
不对,这是一个误区。常听朋友说:升学竞争太残酷了,还不如让孩子们顺其自然,快乐第一。这等于把竞争跟快乐对立起来了。人当然希望压力小,能不费力就活很好,但这个世界,竞争才是现实。
真正活好的人,需要用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技巧应对竞争。最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生命所需要的各项技巧:自食其力、管理情绪、确保安全、科学学习等。
很多人以为英美学校的压力小,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英美也分层教育,中产孩子同样面临竞争压力,好学校的高中生也熬夜备考,读大量的书。但有一点,英美教育主张引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习虽然辛苦,但并不痛苦。
西方的“快乐教育”是“用快乐的方式应对压力”。作为曾经留过学的人,我很负责任的说,有留学计划的孩子,更应该提前学习情绪的调节。否则到了陌生环境,再加上学习压力,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
三、如何带给孩子美好的情绪?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在报告中曾指出:培养孩子应对压力、管理情绪、获得快乐,就跟教她认字和算数一样,也是需要方法引导的。哈佛跟其它几所学校的研究报告中,有几点我很认同,跟大家分享:
1.人为了美好的目标而努力,往往会建立积极的情绪。
2.面对孩子的坏脾气,保持冷静!
3.转移注意力,将情绪问题抽象出来。
4.承认孩子的情绪,并与他(她)共情。
5.群体活动和体育运动。
情绪是一门课,情绪调节和有效援助是生命中特别重要的技能。愿每一个家长与孩子,都能在压力面前快乐的生活,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