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信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前面我曾写过清朝季知县舍身行义的故事,这次讲三个汉朝人重义的故事。就是终军重志义,范式重信义,廉范重道义的故事。
汉朝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生于公元前133年,少时好学,博学善辩。在他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子弟,到长安,毛遂自荐,向当朝谈论国家大事。被汉武帝任职为谒(ye)者给事中。《汉书》记载“初,军入关,关吏与繻为信,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去。”就是说当初他入函谷关时,镇守边关的官吏给他符帛以为信(相当于当今的海关签证,是回关的凭证)。终军说,大丈夫出关,不会过了驿站就返回来。于是他符帛丢给守关人扬长而去。当他做了给事中官职奉命出使外交时,出关时被关吏认出,关吏对人说:“这就是那个弃繻而去的书生啊”。他是汉朝最年轻的外交家,曾奉命巡视东方郡国。
终军后来还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成功出使匈奴。后来又奉命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做为汉朝的附属国,行前他说:“请给我一条绳索,我要亲自带那南越王前来归顺”。到了南越,听他游说后,南越王同意归顺,但是南越宰相吕嘉不从,因而吕嘉反叛,领叛乱兵杀了南越王和汉朝使臣,终军也被杀害。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死后灵柩葬于济南。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范式的故事,摘要如下: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并告归,式约曰:“后二年当过拜尊亲”。乃约期而别。至期,劭白母,请设馔(zhuan)而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何相信之审乎?”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言未绝,式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这个故事用白话讲,就是说,范式字少卿,山东济宁人。年少时在太学上学,和汝南的张韶结为好朋友。两人分别时范式对张韶说:“两年以后,我去府上拜谒(ye)您母亲”。二人约好时间,就分别了。到了约定时间,张劭告诉母亲,准备佳肴等候范式到来。张劭的母亲说:“你们已经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时间,你怎这么坚定地相信他会按时赴约?”张劭说:“巨卿是守信之人,他必定不会违约”。话还没有讲完,范式果然来了,于是拜见张母,二人久别重逢,边饮宴,边叙谈,尽欢而别。
范式是东汉名士,官拜郡功曹,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
廉范是廉颇的后代。根据《后汉书・廉范传》记载,我就用现代白话来说他讲道义的故事:廉范,字叔度,东汉京兆杜陵(今西安东)人。他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在蜀汉地,廉范流离迁居到西州,后回到故乡。十五岁时,他辞别母亲西去,要接回父亲的灵柩,当时的蜀郡太守张穆是他祖父廉丹的老部下,送给廉范许多财物,他不接受。廉范徒步背着父亲的灵柩回原籍,和他人徒步赶路。走到葭萌,不幸所乘之船触礁要沉没,眼看着廉范抱着父亲的灵柩渐渐沉入水中,众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用带钩子的长杆将他搭救上岸,经过一番治疗才保全了性命。张穆听说此事后,又派人将财物送来接济他,又被他谢绝了。
廉范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的灵柩,守孝完毕,才到京城拜师学习。曾侍奉博士(官名)薛汉。当时京兆,陇西两地都有人请他做官,他都没接受。
永平初,也就是在汉明帝时,陇西太守邓融,准备了厚礼拟聘廉范做官,恰恰这时,邓融因事被人告发失职,邓被审查。廉范预知邓融不好解脱,就打定主意,要设法解救他。于是他托病离开了邓融。邓融不解其意,还怨恨他。
廉范到了洛阳,更名改姓,当了延尉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下狱。廉范就在他身边尽心尽力侍奉,非常辛苦。有一天,邓融向廉范提出一个问题,说:“你怎么长得像我以前的一个部下?”廉范说:“君困厄瞀(mao)乱耶?”(意思是说,您因目前困境折磨的看花眼了吧?)就不再说别的了。邓融到监外就医时,廉范也跟随瞻养探视。直到邓融去世,他也没说明自己的身份。在邓融过世后,他亲自赶车将邓融的灵柩送到南阳安葬,廉范葬毕邓融才离开。
后来廉范做了官,曾任云中太守,武威,武都两郡太守,蜀郡太守。他一生都是在边境做官,他在边关开垦田地。常以种植收获,以及用个人财物帮助亲友和接济穷人。
按照成都过去的官府定的规矩,为防止火灾,禁止百姓在夜里工作。其实暗地里每天都有违反禁令的,只是相互包庇而已。廉范做太守时,他知道此事后,取消了禁令,并叫百姓储水防火。百姓感到了方便。于是民间有歌谣唱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绔”。这首歌谣是称赞他为民造福的功德。歌谣中的“襦”即短衣服,“绔”即裤子,这民谣的意思是说,自从廉范来成都做官以后,夜间不禁止用火,百姓安居乐业,过去缺衣少穿,现在丰衣足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