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把孩子送到美国”引人深思(组图)

发表:2018-06-20 09:2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学习
孩子学习中(图片来源:Pixabay)

【看中国2018年6月20日讯】本文摘自《遭遇美国教育》,作者高钢,是一位访美学者。本文是他在访美期间把9岁的儿子送进美国小学,从此遭遇美国教育的种种……

将孩子送进美国小学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距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面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且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竟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在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之后,温文尔雅地说:“六年级以前,他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让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来美国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受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有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将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就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此时,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啥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一年过后的成长

一年不知不觉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一大书包的书回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表示:“作业。”这叫作业吗?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点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么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他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位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还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够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他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的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若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可真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跟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后,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反反复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面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模样,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能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美国教育中已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而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又是自己的封面。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老师有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然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

学习
孩子们在学习中(图片来源:Pixabay)

快毕业时的作业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一连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的作业: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说: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对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他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些答案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而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如何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深思中美教育差异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来查找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在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这种动物的介绍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从不在课堂上向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和公式的灌输,他们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间和时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煞费苦心地告知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面对陌生领域寻时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激励和保护孩子本真的创作和尝试。

我常想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繁多的作业、应付严格的考试……让人感到一种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束缚和压抑。

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该怎样审视这种教育方式呢?



责任编辑:许天乐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