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治(左)与夏思源(右)2名经历文革的知青,久别60年再度重逢。(BBC片段截图)
【看中国2018年5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BBC中文网日前进行了一次专访,专访的2位主角从小意气相投、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中国大陆5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作为知青而被下放农村,是去联络,后来他们偷渡香港,安居扎根,但他们各自都不到对方的命运。近乎60年后,BBC的一篇报道成为了2人重逢的契机。
身世坎坷的两名孩子
夏思源(原名夏威夷)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1949年留下母亲和只有2岁的夏威夷逃到香港。父亲的“政治成分”使得中共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残缺的家庭。与他同样处境的,还有陈克治。两人虽然从小吃尽苦头,但童年的纯真时光仍然为他们带来慰藉。夏思源表示,“读小学的时候,大家年纪都很小,不会关心政治。那段时间很快乐,尤其是朋友相交,更难得的是有两三个志趣相投的同学。”而陈克治是他最好的朋友,“我们都喜爱看书。大家学习成绩都比较好,老师们对我们的印象很好。但我们之间没有什么竞争之心,只觉得大家很投缘。”
夏形容,陈为人正派、光明正大。“陈克治居住在郊区的木屋,情况比较贫困,而且他家中只有母亲。我家中也只有母亲维持生活,我心目中大家都是单亲家庭,有些同病相怜的感觉。”
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
在夏的记忆中,当时教导自己的林老师长相斯文、很认真地教书、对学生很亲切,也特别疼爱两人。岂料1957年中共发起反右运动,“整肃知识分子与反对者”,而林老师也被打成右派。夏说:“当时我们都觉得消息非常突然,完全无法接受。为何这么好的老师会变成右派、变成坏人、被赶到劳改场?”当时夏陈2人都认为林老师被打成右派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升读六年级的时候,陈克治被调离学校,2人也日渐失去联络。
1965年,夏思源完成高中。但想不到紧接着第二年会发生文化大革命。
夏思源父亲是国民党军官,这个家庭背景令他在中共政权下,没有升读大学的机会,也没有选择就业的权利。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踏上家门,夏思源被下放花县(现称花都),再转到肇庆高要县回龙镇、生活条件越来越差;母亲在家面对文革的各种侮辱和痛苦。“牛鬼蛇神戴牌、高帽,住牛栏、上台被批斗……当时真的犹如抄家。”
如同许多被压迫的广东知青,夏思源有另外一个选择--偷渡香港。但夏不舍母亲,母亲却支持儿子离开中国大陆。夏忆述:“我母亲很理解我的处境。她跟我说,你去吧,不用理我。偷渡有很大风险,可能会葬身大海。虽然她也有担心我,但仍然支持我这样做。”
四次偷渡终成功
夏自1972年开始首次偷渡,半途被民兵抓到、关进收容所,但自此偷渡已经成为他“一年一度”的行动,把全副心思精力和资源都放在偷渡上。历经3次失败、被送回乡下,最终夏在28岁那年,划着一只修修补补的橡皮艇,成功到达香港尖鼻咀。当时香港政府实行“抵垒政策”,如果偷渡者能到达香港市区就能获得香港居民身份。但如果中途被警方捉到的话,就会被遣返大陆。
来到香港的夏威夷,将自己名字改为夏思源,以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过去的经历。1986年夏思源的母亲也来到香港,夏家历经37年,终于一家团圆。夏思源说自己当时不时想起了陈克治,并想“他会否也一样来了香港呢?”
前几年,陈克治接受了媒体访问,讲述自己与妻子在台风中、游泳偷渡到香港的经历。夏一看见报道,马上就认出了自己儿时的挚友。“除了名字完全相同以外,年龄、背景亦相近。加上以我了解他的为人,(报道的)行为也吻合。”
经过多年在社交媒体寻觅旧友、专程去陈克治与妻子常游泳的大环山码头碰运气,夏思源在女儿的帮助下找到了BBC的影片,并透过BBC,将讯息传达给陈克治。就这样,久别近60年的好友再次重逢。
久别近一甲子的重逢
两人相见的时刻,没有激动的拥抱,也没有欣喜的泪水,一句“终于找到你了”,令两人百感交集。
原来陈克治比夏思源还早2年到向港。陈克治没有像夏思源升读实验中学,而是升读了常规中学,在快要考高考、上大学前,文革爆发了。没有大学读、加上母亲的离世,令陈克治决定放手一搏、与妻子偷渡香港,展开新生活。
同样,陈克治也没有忘记夏思源,他多年来曾经到广州打听夏思源的消息,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夏的去向,令他一度以为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够重逢。
两人此时终于将缺失的拼图拼凑完整。陈克治当年被调去的学校,并没有指导他们选择中学,加上失去了与夏的联系,“如果我收到这个消息,我一定会一起跟他考实验学校,而且,我早一年毕业,会避过上山下乡的命运,我与他不一样,他父亲是反动军官,我背景没有那么‘黑’,凭我当时的成绩,我应该会顺利上大学。”
夏思源也表示:“好像我其他同学般,算比较幸运,考入这间学校,避过文化大革命,不用到农村,能够有机会读大学。我就没办法,我的背景太‘黑’了。”
陈克治感叹道:“如果安排是这样,我就不会认识我太太,我的好老婆,命运安排是这样。”
在那个动荡又阴暗的年代、不少身在广东的知青最终都放手一搏,不惜性命危险尝试偷渡香港。据文革逃港者历史专家金虹估计,当时约有25万知青尝试偷渡来港,大约20万人成功,其余的被捉回大陆、或不幸葬身大海。幸运者如夏思源和陈克治,经历多年磨难,仍然希望能够找回故友,在古稀之年得以重聚,圆了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