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看中国2018年5月17日讯】(看中国记者闻天清编译/综合报导)来自北美洲的小龙虾在德国已经泛滥成灾,连天敌也无法阻挡它的繁殖速度。为了应对“小龙虾瘟疫”,柏林市政府已经发放捕捞许可,将其送上餐桌。大陆网友听闻德国开放禁令后非常兴奋,有人留言说,在大陆可以短时间内将小龙虾的地位升至为“濒临绝种”。有网友甚至建议德国政府:应该引进中国人。
据《欧洲新闻》(Euro News)报道,来自北美洲的小龙虾(Crayfish,或者Procambarus clarkii)被欧盟列入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中,但作为观赏性动物,它们在德国水族馆非常受欢迎。这种小龙虾在德国已经泛滥成灾,更是在2017年夏天大批涌入柏林的公园。
面对“小龙虾瘟疫”,柏林市政府做出回应:“如果你不能打败它们,就吃掉它们。”授权当地公司捕捞小龙虾。实验也证明食用这些小龙虾没有问题,它们被冠以“柏林龙虾”(Berlin Lobster)名字,将出售给柏林当地餐厅和居民。
在接受德国新闻社DPA采访时,柏林市参议员表示,捕捞小龙虾的许可执照有效期限至今年年底。
德国英文媒体The Local报导,来自德国柏林Spandau地区的一个小型家庭经营性质的渔业公司获得许可执照,可以捕获这种红色甲壳类动物供人食用。柏林参议院环境部门的野生动物专家德尔克・艾尔特(Derk Ehlert)说,开始的头几天,渔业公司就使用渔网捕捞了超过了1,600只小龙虾。“但我们预计今年小龙虾数量会下降。”
经过实验评估,这些小龙虾所含的其它毒素或重金属都在安全范围之内。艾尔特也表示,污染物含量低于危险水平标准。
但专家警告,禁止个人私自抓捕小龙虾,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偷猎,属于违法。
这种红色沼泽的路易斯安那小龙虾种群可以长达15厘米,最初来自美国南部部分地区和墨西哥北部。2017年8月,大量小龙虾出现在柏林蒂尔加滕公园(Tiergarten park),并徘徊行走在街道和小路上,引起了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注意。
#Humboldt started exploring #Berlin, and then the #world. Me and a #crayfish in #Tiergarten #MyHumboldtWeek #Exploration #SciComm #Curiosity pic.twitter.com/xojut8317h
— Guillermo Orts-Gil (@GuilleOrtsGil) July 14, 2017
在美国南部,小龙虾被认为是一种美味佳肴,当地传统的烹饪方式是:将小龙虾放入开水中,加入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盐、柠檬、大蒜、洋葱和月桂叶(Bay leaves)。小龙虾煮沸5分钟之后,根据个人喜好,配上甜玉米和土豆一起食用。
据海外中文媒体报导,德国柏林蒂尔加滕公园的水质相当好,非常适合小龙虾生存繁殖,导致该地区小龙虾泛滥成灾的情况最为严重。在发放捕捞许可执照之前,德国法律规定禁止捕捞和烹饪这种小龙虾。
《德国之声》报导,柏林市政府曾经在2年前试图养殖小龙虾的天敌——鳗鱼,以此来减少小龙虾数量,但如今显然鳗鱼的捕食速度无法追上小龙虾的繁殖速度。
《中国时报》报导,在中国大陆,小龙虾是夏季最受欢迎的大众美味,每年消费量高达88万吨。如今,小龙虾的价格飙升了6倍,贵到快吃不起的地步了。
它的烹饪方法也很简单,加入调味香料用大火快速翻炒后,即可端上饭桌食用。得知德国柏林开放小龙虾捕捞禁令后,大陆网友兴奋了,直呼:“是时候出发了吃货们!”
《自由时报》消息称,大陆网友表示,中国人绝对有能力解决小龙虾泛滥成灾的问题。他们留言道:“中国人:说吧,想被吃成几级保护动物?”
让小龙虾“来中国,1年吃涨价、2年动物园、3年濒危”,“4年绝种,进入华盛顿国际组织保护动物”。
有网友建议德国政府说:“引进鱼类不好使,你应该引进中国人”。
据维基百科介绍,克氏原螯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又名美国螯虾、路易斯安那州螯虾,中国大陆称为小龙虾,属蝲蛄科,在中国北方某些地区被直接称为“蝲蛄”,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小龙虾原产地为从墨西哥北部至佛罗里达州潘汉德尔的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及美国内陆的伊利诺州、俄亥俄州,后被引进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其它地区,成为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外来入侵物种。在欧洲南部,小龙虾繁衍迅速,挤占了欧洲本地奥斯塔欧洲螯虾和巨石螯虾的活动空间。
小龙虾主要生活于温暖的淡水水域,如流速缓慢的河流、沼泽、湖泊和稻田等。生长快速,可以忍受无水的旱季达4个月。体重最重可超过50克,体长从5.5公分到12公分不等。小龙虾也可忍受微盐的水体,这在淡水螯虾中是很少见的。在湿季,小龙虾能在干地横跨数英里寻找栖息地。一般来说,可有5年寿命,尽管已知有部分个体在大自然存活超过6年。